4.受現代文化衝擊部分民俗文化已變味。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也越來越市場化、商業化,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消費方向,在此過程中,各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不可避免的被當作文化資源進行商業化的開發、利用、破壞,原有的形式迅速嬗變,許多手工製作的民間工藝品改為流水機械作業,傳統的製作工藝也隨之消亡或變味。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環境已逐漸不複存在,許多傳統節日往往為商家促銷提供了大好機會,而廣大群眾對其卻反應淡漠,導致民俗文化商業化、庸俗化,使民俗文化失去其獨特的韻味,逐漸變異和變遷。
(四)保護民俗文化的幾點對策
1.活化民俗文化,使其轉化為生產力。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群眾所創造,由廣大群眾所共同享用,在群眾中長期傳承的各種生產、生活文化。他不但是一種文化,同時還可以說它是一種技能,因為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生成性。因此,在適當的條件下,民俗文化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甘南的香浪節為民俗節日,但是通過香浪節的可以舉辦大型的旅遊節及招商引資洽談會,推出一係列具有藏族風情的精品旅遊項目,吸引廣大遊客到甘南草原品嚐藏餐、跳鍋莊舞、騎馬等,剪紙、皮影戲、漆雕、花兒、保安腰刀、臨夏磚雕、雕刻葫蘆、夜光杯等也都能打造出精品,推陳出新,走向市場,使民俗文化直接轉為生產力,創造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利用獨具特色的民俗遺產創造一個城市的文化品牌,服務於全省的文化建設,例如慶陽就以開展香包文化旅遊節大打香包文化品牌。
2.從建設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視和保護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是規範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保護民俗文化的同時,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得以豐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許多民俗文化都是民眾生活集體性的表現,例如太平鼓表演,藏戲演出,春節社火,采花節等等都需要集體演練,這樣可以增強集體意識,發揚合作精神,增進鄉親間的感情。通過民俗活動的開展,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灌輸其中,起到規範人們的行為指引民眾生活的作用,逐漸形成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從深層意義上提高民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因此我們應從建設精神文明的高度活化和保護優秀的民俗遺產。
3.大力培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隊伍,使其代代相傳。保護民間文化的最佳途徑,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不是把它放進博物館,而是繼續留在民間,因為民俗文化隻有在適宜的區域和土壤裏才能存活,我們可以設立“漆雕之鄉”、“花兒之鄉”、“皮影之鄉”等等對其加以保護。同時還盡可能運用現代技術,對這些民俗文化進行整理保存,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將民間藝術列入大學藝術教育,在中小學各階段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課程,從小孩子開始培養他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感。在有條件的地方舉辦一些相關民俗文化培訓班。為了提高保護工作水準,盡可能的吸引一些文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讓他們參與到保護民俗文化遺產隊伍中來。
4.開發的同時要加以保護,避免過渡開發而破壞民俗原貌。在開發民俗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開發和保護並存,避免有些地方由於利益驅動而對民間民俗文化進行破壞性的開發,必要的開發必須由專家進行論證,經有關部門審查批準方可進行。把搶救和保護民俗文化納入各級政府的經濟計劃,使保護民間文化與經濟發展、城鄉發展同步開展。在加大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同時還要傾聽廣大民眾的呼聲,征求他們的意見,這樣有助於及時糾正有損民俗文化的一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