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甘肅漢族地區的人民群眾都有中秋節賞月的習慣。是全家人團圓的日子,也可以說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月亮升起時,家家戶都要在庭院裏擺上小方桌,桌上擺滿月餅、水果等食品,一般還要擺上香案,由家庭的一位長者燒香點燈進行祈禱,祭拜月亮,之後,全家人一起吃飯,直到月上中天,人們才戀戀不舍的休息。以前中秋節的月餅是自己做的,而現在多數人則以買為主,因此,每當中秋節來臨之際,商家的月餅大戰也就開始。有的民俗節日在逐漸被淡忘,而中秋節則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有部分學者提出把中秋節定為我國的法定節日,放假一天,由此可以看出中秋節目前在我國的的影響。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它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故又稱之為爾德節,伊斯蘭教規定,伊曆太陰年九月為齋月,穆斯林必須閉齋一月,即從每日黎明到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齋月的最後一天尋看新月,見到新月的第二天,一般為教曆的十月一日,有時為十月二日,即行開齋,為開齋節。開齋節持續三天便完畢。甘肅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稱開齋節為大開齋,也就是他們的新年,它是穆斯林最重大的節日之一,一般要舉行會禮和慶祝活動,教法規定穆斯林在這一天要完成兩件“瓦直布”的功課,一是在這一天要舉行會禮,二是要交納一定數量的開齋稅,除此以外,沐浴,漱口,穿新衣等是可嘉的行為。這一日,人們都要到清真寺做禮拜”而後再家裏擺好幹果,油果子,煮好羊肉,請阿訇念經之後便宴請賓朋,走親訪友,互致色倆木問好,充滿節日的氣氛,黨政民族宗教部門則在開齋節前夕邀請有名望的穆斯林人士舉行茶話會座談,為廣大穆斯林群眾致以節日的問候,與穆斯林共享節日的快樂。
伊斯蘭教曆太陰年十二月十日,是穆斯林的宰牲節,它是阿拉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又稱古爾邦節。據傳說,有一天夜裏易卜拉辛夢見安拉命令他親自宰殺自己的愛子伊斯瑪依作獻祭,第二天早晨易卜拉欣決定將兒子帶到麥加郊區的米娜山穀獻祭以執行安拉的命令。當易卜拉欣向兒子說明原委後,伊斯瑪依說:“爸爸,你就執行命令吧,我會忍受一切的。”當易卜拉欣舉刀準備動手時,安拉及時派遣天仙拉來一隻黑頭的羊代替伊斯瑪依作祭品,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阿拉伯民族中便形成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伊斯蘭教產生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繼承這一禮儀,把古爾邦節定為宗教節日。這一天,凡穆斯林經濟能力能達到道的,都要宰牲以獻禮。甘肅的穆斯林大多以宰牛、羊、駱駝,這天所有的穆斯林都要大小淨,然後到清真寺舉行會禮,宰牲後要請阿訇到家裏誦經讚主、讚聖,祈禱平安,紀念亡人,宰牲還含有分牲肉濟貧的意義,一般把牲肉分成三份,一份施舍給終年得不到肉食的窮苦教胞,一份贈給親友隔壁鄰居,一份留作自食。這天一般還要做精美的油炸食品招待親友。
每年六七月份,甘南一帶的藏族人民要歡度傳統民俗節日“香浪節”。香浪是藏語的音譯,采薪的意思,相傳每年盛夏,寺院僧眾外出要為自己采伐燒柴,因路途遙遠,當天不能返回,如果采集量大,還要在外露宿數日,因而他們出去時便帶有能維持數日的食物,在勞動之餘,相對悠閑時,便聚在一起遊樂,這就相沿成為後來人們浪山的習慣,不但寺院僧眾過此節日,也逐漸成為群眾性的郊遊活動。農曆六七月份也是牧區羊肥馬壯的黃金季節,甘南藏族人民此時便攜家帶口,帶足酒肉以及生活用品,來到風景秀麗的草山上,住上十天左右,過一段輕鬆悠閑的日子。按照傳統,節日的第一項儀式是舉行盛事浩大的祭祀山神的插箭活動,開始時,所有的人都來到舉行儀式的山頭,先進性煨桑,即把事先準備好的柏樹枝葉點燃後,將自己喜歡吃的酥油,糌粑,曲拉等投人火中,在喇嘛誦經的同時,所有男人騎著馬圍著火堆轉圈並鳴槍,接著把高大十幾米的木箭插到山頭上的大木欄裏,還要掛上經幡、哈達等以祈吉祥平安。香浪節期間,藏族人民還要開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如賽馬,賽犛牛,大象拔河,摔跤,賽跑,彈唱,跳鍋莊舞等。如今,香浪節已成為甘南的一大特色,每年都要舉行大型旅遊藝術節,展現甘南人民的風采,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