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到初六,是舟曲縣博峪藏族一年一度的采花節,因為博峪接近隴南,山大林密,當地的藏族以農耕為主,因此他們的生活習慣,服飾,語言與整個甘南地區的藏族相對有一定區別,因而民俗節日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采花節便是最好的體現,采花節是由搶水活動拉開序幕的,其次是采花和祝福,這些活動都是與民族歌舞相結合。采花姑娘采花歸來後,人們便相擁在打麥場,挑起歡快的圓圈舞,邊舞邊唱,以期吉祥。舟曲縣也以此為契機,對采花節加大了開發力度,晦年在采花節期間都要舉行旅遊節,吸引廣大遊客旅遊觀光,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麵進步。
2.地方風物。甘肅是中華民族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的古代文化,同時甘肅又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中西文化交流相對比較頻繁,在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影響下民間藝術、民間風物,都相當具有地方特色,而且還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深受其愛。如秦腔、甘南藏戲、民間社火、蘭州牛肉麵、夜光杯、洮硯、刻葫蘆、漆雕、保安腰刀、磚雕、根雕等等都是甘肅民間文化的代表,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影響力。
秦腔在西北地區流傳廣,曆史悠久,是影響比較大的一個古老劇種,在甘肅各地廣受群眾歡迎,在農村,逢過年、過廟會時都要演秦腔助興,在蘭州等城市,戲迷則自發的在公園或茶社唱秦腔自娛自樂。據說秦腔的發源地就是甘肅,它對我國的多種劇種產生過影響,發展過程中,它也受到了其他劇種的影響,才有了現在粗獷古樸的西北風格。秦腔唱腔變化多樣,劇詞語言通俗易懂,許多劇目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伴奏的樂器基本都是民族樂器,具有很強的鄉土味,表現形式也很多養樣,有其特有的臉譜、身段和角色行當。甘肅秦腔還形成了隴東、河西、蘭州等不同流派,同時也湧現出一批著名的表演藝術家。
藏戲是甘南藏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戲劇藝術,藏語叫“南木特”,由於傳人甘南藏區後在拉卜楞的首場演出產生了很大影響,也有稱之為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在藝術形式上是屬於歌舞劇,但是它與西藏藏戲也有一定的區別,西藏藏戲主要是演員戴麵具扮神怪角色在廣場上進行表演,而甘南藏戲則擺脫了廣場劇的局限,吸收其他漢區劇種的特點,直接采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演員也不帶麵具,表演形式也突破了西藏藏戲固定的程序,而是吸收了京劇的一些風格。唱腔運用的是民歌和僧歌的曲調,富有草原特色,伴奏樂器主要有笛子、揚琴、龍頭琴、四胡、鼓、鑔等。甘南藏戲因為有其獨特的風格,在整個安多藏區有相當大的影響。1981年甘南州成立了專業藏劇團,改編、創作並演出藏戲。為了整合資源,擺脫困境,能夠更好的對甘南州的文化事業做出貢獻,現在甘南州藏劇團與甘南州歌舞團合二為一。
民間社火是甘肅農村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活動項目,深受全省漢族群眾喜愛,民間辦社火的目的慶賀豐收娛樂助興,寄托天地神靈降福於人間,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民間社火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所不同。一般是在臘月開始由社火頭組織訓練,正月初三以後進行表演,每次出社火的時候都要燒火、放炮,村中的群眾家家都要放鞭炮迎送社火隊伍,以圖吉利。各地流行的社火表演形式都不一樣,蘭州是太平鼓,隴東、定西主要是踩高蹺、鐵芯子、轉輪台燈,隴南的社火為戲駕、高抬為主。社火隊表演的同時伴有秧歌隊,其表演內容有地蹦子、毛熊、跑旱船、跑毛驢、耍獅子、舞龍燈等。由於社火隊秧歌隊同時表演,因此通常都統稱為社火隊。春節期間社火隊載歌載舞、鑼鼓齊鳴、鞭炮聲不斷,極大的增加了節日的氣氛。
甘肅隴東的皮影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屬於傀儡戲的一種,其曆史悠久,在北宋時已作為一種藝術存在了,皮影大多以牛皮為原料,製作精細,造型生動,有很強的裝飾性,既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品,又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造型表演藝術。表演時由挑線人操縱影人坐臥行走,替袍甩袖,武大翻滾,吹胡抖動,伴以音樂唱腔和道白,載歌載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戲劇效果。皮影戲劇目題材廣泛,傳統節目以戲劇故事為主,其唱腔主要有秦腔、郿戶、道情等。由於皮影戲道具簡單,輕便靈活,操作、演唱、伴奏隻需六七個人,宜於交通不便的隴東農村,其形式活潑,有濃厚的鄉土味,淳樸鮮明,因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甘肅的道情皮影戲目前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