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下篇(16)(1 / 3)

第四,《讀者》的文字與圖片虛實相融,亦莊亦諧。圖與文的虛實來自於各自在語境結構上的契合點。大致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圖文內容、風格等方麵的基本對應與一致,尤其是那些哲理性、寓意性的文章,配以莊重為基調,盡量做到意蘊的“泛化”,圖文“同唱一歌”;另一種情況是圖文關係上出現對比,文字內容實,配圖反而虛,文字內容虛,配圖反而實。前者尤指科學、紀實、知識性強的文章,配圖上化嚴謹為幽默詼諧,注重趣味性;後者主要指文章包容量過大,形象、意境或專節等較為模糊,配圖上以形象生動、富於情趣性、裝飾性插圖為主。《讀者》的文章大都風趣幽默,配圖常采用一些充滿機智、諷刺、生動、幽默的漫畫作品,亦莊亦諧,彼此強化一個特點,可以緩解閱讀的沉重,鬱悶,通過輕鬆的閱讀創造一個愉悅的觀賞心態。對此,細心的讀者都有發現和欣賞體會。

第五,《讀者》的文字與圖片數量眾多,形式豐富。《讀者》插圖的數量可居各類期刊之首,基本上做到了篇篇配圖。每期約有文字50多篇,配圖也在50至60幅之間,甚至偏多。可以說,隻要繪畫分多少類,插圖的形式就有多少類,如有素描、速寫、水墨畫、版畫、白描、漫畫、裝飾圖案、電腦設計、攝影圖片等,都根據文章的內容給予相應的繪畫形式。《讀者》插圖的風格既有注重形象的深入刻畫、側重於寫實的;有物象迷離,運用變異、轉換、誇張、抽象、象征、隱喻手法的;也有圖案、設計等富於裝飾味的;還有注重趣味性、幽默的漫畫意筆風格的作品,以及注重欣賞性的精美圖片,紀實性強的攝影等。

5.準確的市場定位,成功的經營模式,在現有體製內積極進取,是《讀者》在新時期走向成功的關鍵。準確的市場定位,低廉的價格使《讀者》贏得廣大低收入的讀者;成功的經營模式,不斷擴大市場占有量,積極進軍國際市場,從容地應對國際化挑戰,在現有體製內積極進取,推動《讀者》從成功走向成功。

第一,高品質低價位。《讀者》是高品位的刊物,可又能雅俗共賞。高質量的印刷,但又能價格低廉,是人人都能看得懂,人人都能買得起的雜誌。創刊時,《讀者》就定位為不以純贏利為目的的大眾刊物,追求“高質量低價位”,努力體現著“以人為本、回報讀者”的宗旨。25年間,《讀者》8次提價,但每次提價都是經過嚴格的計算和策劃。始終將《讀者》的核心讀者群定位在高中到大學一、二年級的青年學生中,始終堅持著《讀者》的“高品質低價位”。目前《讀者》4個印張,20麵彩色插圖,刊發精美的美術作品,精致的64頁裝幀,定價隻有3元,是市場上同類刊物售價最低的雜誌。

第二,建設了成熟廣泛的銷售網絡。1987年底,雜誌的發行量由180萬掉到140萬。1988年初,許多讀者把雜誌發行的不滿,傳達給了雜誌社,雜誌在各地的發行時間偏遲,通常每月的中旬甚至是過月才能收到。“一家印刷廠印製一本雜誌,一家郵局發行一本雜誌”的局麵必須得到改變,《讀者》雜誌的分印提上了議事日程。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1988年4月,《讀者》編輯部決定在武漢設立分印點,在“談判戰”、“市場戰”持續兩年多之後,武漢分印點的印數上升到了154萬份,超過了當年的“老大”蘭州印點。目前,《讀者》雜誌全國已有15個分印點。

第三,個性化的發行和促銷方式。《讀者》已連續兩年推出有獎征訂活動,還與手機廠商合作,提供旅遊和手機大獎,非常吸引人,既是回報讀者,也收到了良好的促銷效果。現代社會節奏非常快,讀者群變化很大,訂閱比例很低。從雜誌的發展來看,必須要有忠實的讀者群,要有訂戶。《讀者》還推出了更個性化的親情訂閱活動。讀者可以給自己的親人朋友訂閱雜誌,傳達自己的情意,親人可以在某個紀念日隨雜誌收到賀卡和祝福,很受歡迎。《讀者》還加強了廣告宣傳,從基層做好細致的訂閱工作。還在一些大城市與報紙合作進行捆綁銷售,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些都是符合中國國情,適應市場需求,行之有效的銷售方式和品牌戰略。最終的目的都是力求著眼市場,服務於讀者,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四,成功的宣傳策劃。此外,《讀者》雜誌社,還以公益活動擴大影響,樹立形象和品牌,創造與讀者互動的平台。多年來,《讀者》雜誌開展參與了許多公益活動。特別是近幾年開展的“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活動,通過環保這個關係到每個人生存環境的問題,引起關注,樹立形象。這項活動開展幾年來影響極大,成效明顯。類似的活動擴大了雜誌影響,實現了與讀者的良好互動。

第五,《讀者》更名事件拉開了中外期刊業競爭的序幕。《讀者》的更名是新時期內涵豐富的媒介事件,也是新時期期刊發展的一個裏程碑。《讀者》發行量因更名而快速上升,令人羨慕。這次更名是《讀者》編輯部精心策劃,從容應對國際挑戰,變被動為主動的大手筆。《讀者》更名,表麵看來是同名期刊的刊名之爭,實質上是中美期刊業的較量。《讀者》編輯群體意識到了這一矛盾衝突的深遠意義,以中國期刊人的愛國情感喚起了廣大讀者的民族情感。他們展開了縝密的宣傳策劃,比如刊名的壓縮、借助中央電視台《觀察與思考》欄目向社會告知更名的真相和社會意義。應該說,中國期刊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標誌就是《讀者》更名事件,以及更名後與美國《讀者文摘》展開的對壘。幾年後,彭長城與湯姆·瑞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越洋對話,這次對話被賦予的符號價值遠遠大於談話內容本身。它象征了中國期刊開始走向世界並將挺立於世界期刊之林。這次對話是中國民族期刊的驕傲。這時的《讀者》已經實現以守為攻,開始進軍國際市場了。目前,《讀者》已經發行到了日本、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