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現有體製內積極進取的態度是《讀者》成功的主觀決定因素。《讀者》長期以來不是獨立的法人,嚴重受著體製的製約,但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讀者》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從曆史上看,創辦人胡亞權、鄭元緒、彭長城雖不是法人代表,卻在很大程度上替總編輯行使法人代表的權力。其次,在人權上,他們努力要自己想要的人,在經營權方麵,他們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讀者》的創辦及以後的設分印點,分上下月刊,創辦子刊都得到甘肅人民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財權方麵,也得到了全力支持。《讀者》在不是法人、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製度的條件下獲得其他許多現代企業製度完備的企業都沒能獲得的成功,這一鐵的事實證明:體製是企業發展的決定力量,但不是唯一決定力量,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是可以突破體製的束縛的。在許多人抱怨郵局體製僵化,發行不到位時,《讀者》卻能充分調動郵局的積極性,這也是以上觀點的一個很好例證。在舊的體製下不應隻是抱怨體製,而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政策用足,把能做的事做好,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改革體製的弊端。
6.堅持精品戰略,是《讀者》贏得讀者喜愛的關鍵。第一,堅持思想、內容和形式上的精品戰略。選擇《讀者》就是選擇精品。《讀者》在追求“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讀者”的同時,還從形式、文字、美術、歌曲、裝幀等方麵全方位堅持精品戰略,力求達到思想、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比如,美術設計和插圖博采眾長,學習和借鑒德國《明星》雜誌的簡約風格等;在攝影與繪畫方麵除了選擇一些國內外的精品外,同時選擇了大量西方的攝影與繪畫的著名作品;在音樂歌曲方麵,台灣的校園歌曲曾經風靡一時,《讀者》首家開始推介,受到許多學生的歡迎。港台地區首位在中央電視台露麵的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也是《讀者》最早發表的。
第二,堅持廣告刊登上的精品戰略。《讀者》經濟收入的三分之二是來自廣告,但《讀者》選擇廣告卻有自己獨特的原則,堅持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彭長城說,《讀者》刊登廣告有十原則,如廣告文化品位要和《讀者》相匹配,產品要和《讀者》雜誌消費者相適應,嚴格要求廣告設計風格和《讀者》風格相接近,不做假廣告,前些年還曾提出保護民族工業的原則等等,從而保證了改革的質量和風格,堅持了刊登廣告上的精品戰略。
第三,推出原創精品。從2003年起,《讀者》與周國平、畢淑敏、馮驥才等200多名全國知名作家簽訂作品使用協議,為推出質量一流精品的《讀者》原創版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讀者》原創版於2004年9月悄然麵世。麵對出版業的困境,讀者麵的萎縮,《讀者》精心策劃,變被動為主動,推出原創版。進一步提升了《讀者》的品位,擴大了讀者麵。第一期50萬冊銷售一帆風順。2006年起原創版改為月刊。
(三)做強做大《讀者》的幾點思考
1.關於《讀者》體製建設方麵的思考。在《讀者》雜誌創辦初期,甘肅人民出版社從籌備工作、決策、人員、資金、場地上,都給予了《讀者》雜誌最大的幫助,積極推動了《讀者》雜誌的發展和壯大。2005年《讀者》雜誌爭取到了用人權和財權,但應進一步強化《讀者》雜誌的獨立決策權,進一步完善用人權和財權,進一步增強自主性和靈活性,積極建立並形成一個良性的人才吸納和流動體製。
2.關於深層次開發《讀者》品牌的思考。如何深層次開發約34億元的《讀者》品牌,積極推動甘肅文化產業改革,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問題。2005年,讀者出版集團組建,建設“《讀者》園區計劃”也被列入了“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讀者》雜誌的困難已經開始解凍。但《讀者》的做強做大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問題,而是一係列規劃和建設的有機統一。我們認為應從如下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