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另一個表記叫堂號。由於生產的發展、政治領域的變遷、天災人禍的轉移、人口不停地流動、家族的一支一係定居某地後,為了保持最親近的血緣關係,便以“堂號”來維係。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號,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號叫“龍溪書院”,在甘肅等地的堂號叫“三槐堂”;陳姓是閩、台等地的大姓,他們的郡望同為潁川郡,但在台灣的各支陳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隻有李姓,郡望是隴西,堂號是“隴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樣。在眾多姓氏中,郡望、堂號均取郡名者,實屬罕見,而堂號隻有一個稱謂者,也隻有李姓的“隴西堂”而已。
作為李氏文化的發祥地,隴西境內有許多李氏族人活動的遺址。始建於唐初的“李家龍宮”,是李氏族人尋根祭祖之地。近年來,供奉李氏先祖老子(李聃)的主殿、供奉隴西房始祖李崇的“隴西堂”、以及祖師殿、九龍殿、李靖殿等11座古建築相繼修複,重放異彩。此外,還有“托塔天王”李靖的供祠;李翱的“讀書處”;李搖、李觀、李益、李賀、李翱研習學問的“五李亭”;李賀墓、李賀南園、太白井等古跡名勝。這些遺跡是李氏族人在隴西的活動蹤跡,也是開發李氏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重要依托。
隴西李氏不僅昌盛隴原,而且遍及九州四海,宗支銜接血脈相連,至今無論散居全國還是僑居海外的李姓人,凡祭祀堂都冠以“隴西堂”號。隴西成為世界李氏公認的根基和發祥地。據統計,作為當今“天下第一大姓”,李氏的人數已達1億3千多萬人。現在散居世界各地的李氏政治家、科學家、實業家、文藝家和社會活動家層出不窮,形成了“華人富豪多李姓”的局麵。在當今尋根問祖的熱潮中,日本、韓國、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台、港、澳地區的80多個李氏組織以及大陸29個省、市、自治區的李氏組織和李氏族人不斷前來拜謁,進行廣泛聯誼和交流。李姓人氏為人類進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1993年,甘肅省將隴西李氏文化與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列為全省“四大文化”。1995年,甘肅省原省長張吾樂通過國際廣播電台華語頻道向世界推出了以“隴西堂”為標幟的中國隴西李氏文化。李氏文化不僅是甘肅人的精神資產,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關於加快開發隴西李氏文化的對策探討
隴西李氏文化是一個“金字招牌”。但客觀地講,這一海內外皆知的著名文化品牌還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沒有凝聚起天下一億三千萬李姓族人尋根認祖的歸宗之情。要使李氏文化名揚天下,真正成為海內外共同認知和接受的“中國第一姓氏文化”,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