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舞,藏語稱“羌姆”。舞者戴上具有佛教象征意義的麵具,在法器的節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義。甘肅藏區寺院的法典首推卓尼禪定寺的法舞,禪定設有專門的法舞學院。拉卜楞寺的法舞,有正月十四的“恰木欽”,三月初六的奠基法舞和三月十五的時輪金剛根本法舞,九月二十九日的鑲災法舞。藏傳佛教的法舞通過形象化、藝術化的演示,使教民們在藝術的感染中,去加深對教理教義的理解,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認識審美價值。
東鄉族、保安旅、裕固族是甘肅的獨有民族。東鄉族在發掘整理本民族傳統舞蹈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本民族喜聞樂見的花兒音樂和宴席曲音樂為基調,注入新的舞蹈語彙,創作出了一係列反映東鄉族生活的舞蹈作品。《婚禮舞》、《阿哥阿妹笑開顏》、《蓋頭舞》、《趕略略》、《豐收宴席曲》、《高原漁歌》、《趕氈舞》、《月光寶鏡》等,都具有濃鬱的東鄉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保安族宴席曲舞蹈的名稱和基本動作都是武術名稱組成的,如“鷂子翻身”、“黑鷹展翅”、“老爺抽刀”、“平沙落雁”、“虎展腿”、“鳳凰點頭”,顯示了保安族特有的風采。裕固族的傳統舞蹈有集體舞、雙人舞、男女獨舞。集體舞圍繞管火,以鼓樂和歌聲伴奏起舞,男女老少排隊或轉大圈而跳,節奏由弱變強。男女雙人舞表現生活、生產勞動的場麵,像唐代的胡旋舞。男女獨舞以騰跳見長,如鵬鳥騰飛、鳳凰展翅。裕固族的現代舞蹈《迎親路上》、《奶羊羔》、《織褐子的姑娘》、《甜甜的泉揚》,曾先後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民族風情。
(二)甘肅少數民族文化特征
甘肅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其中裕固、保安、東鄉是甘肅的獨有民族。各民族長期融合交流,形成了今天甘肅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從而也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特征。
1.民族形式的多樣性和文化形態的民俗性。甘肅是一個多民族並存的社會結構,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民族風情、民族風格以及民族的表現形式,無論在門類劃分、地域分布、層麵結構、項目內容等方麵具有鮮明的多樣化的民族特色。它是各種民族文化形式叢生並長,且保留著較多文化形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原生態,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對外界具有無限的魅力。同時,傳統文化在各民族社會生活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往往以千姿百態的民俗展現出來。這種民俗性以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仍然起著相當程度的社會規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