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下篇(7)(2 / 3)

藏族的男女戀愛生活豐富多彩,不像其他民族那樣,特別是漢族,有許多清規戒律。男女在共同的勞動中常產生浪漫的愛情,無論雙方的戀愛關係發生何種波動,甚至幾易戀人,父母也很少幹涉。在過去部落時代,姑娘未婚先孕的現象很多,女兒生下孩子,則被視為“天子”,父母倍加愛護。到出嫁時,男方也不會因此嫌棄。但這已是過去落後的群婚製度的殘餘。今天,這種習俗已很少見到。藏族婚禮中主要有求婚、訂婚、結婚三個階段,在過去的部落時代,由於彩禮、勞動力等的影響,“訂婚”關是很難過的,所以在青海藏區常出現富有傳奇色彩的“搶婚”現象;有時為了財禮和勞力的交換,與漢族地區一樣,存在“換親”現象,一些地區,因牧人的男孩多送與寺院學習,所以俗民中女多男少,這就導致了姑娘家裏多招贅。藏族的婚禮浩大、歡樂、熱鬧、風趣。迎親的隊伍浩浩蕩蕩,準備的酒肉豐盛富足,披掛的哈達多多益善,歌唱酣歌通宵達旦,婚宴上男女雙方爭相誇耀不遺餘力,甚至不惜以老拳相見。說是婚宴,實則是藏民的一次盛大聚會。尤其是新娘娶到新郎家門口,新娘及送親者不能下馬,門口點著七八堆用以消災避邪的牛糞火,送水竹人要乘馬將其踏滅。若全部踏滅,就算勝利,也是吉祥象征;如僅踏滅一部分,說明新娘家的人福氣不大,本事不大。所以,每當踏火時,送親者全力以赴,你爭我搶,踏得半點兒火星都不留,然後在哈哈大笑中結束。門口這一關,最難過的莫過於新娘子。新郎家事先安排了一名歌手,攔住新嫩的馬緝,大唱頌歌,不厭其煩地誇讚新娘的人品、服飾,誇讚新郎家的財富、好處,高唱吉祥幸福的頌詞等等,有的唱上幾個小時,唱得新娘在馬上難以支持,苦苦哀求,甚至暈倒馬下,這真是一大奇俗。

甘肅少數民族喪葬習俗各民族大相徑庭。伊斯蘭教的葬禮別具特色,同樣是土葬,但簡約和實際,少虛套。基本要求是洗、穿、站、埋,其特點是速葬、薄葬。人停止呼吸後即順其肢體,閉其眼睛,合其口齒,整理其容發,用潔淨的布單覆蓋屍體。送葬前,按規定的程序用淨水洗淨屍體,然後用白布(克凡)層層將屍體包裹好。殯禮後即拉往墓地埋葬。下葬時把包裹著白布的屍體直接放人墓坑而不用棺材。為主民道戰死的烈士可不洗不穿,著血衣即可埋葬。留不留墳頭視情況而定,如在沙漠就可不用墳頭,但底部必須是泥土地。以“入土為安”,最多不能放三天。送葬是可嘉的行為。教義規定穆斯林死在哪裏就葬在哪裏,不必運回故鄉,“葬唯從儉”,無論職位高低和貧富皆一視同仁。而且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采取其他葬法,無法實行土葬,也可以水葬。待葬期間不宴席,不披孝。伊斯蘭教認為紀念亡人的最好方式是替亡人償還債務,完成各項誓約遺願,繼承亡人的嘉言並遵遺囑完成其未完成之業。比較起來伊斯蘭教的葬儀要科學實際多了。

藏族的喪葬習俗,獨特而多樣。藏族的喪葬形式各地有所不同,在我省主要葬法有塔葬、火葬、天葬、土莽、水葬幾種。

4.甘肅少數民族節慶文化。甘肅少數民族節日十分複雜繁多,舉不勝舉。如拉卜楞寺法會、伊斯蘭教俗、甘南浪山節、白馬采花節、蓮花山花兒會、鬆鳴岩花兒會、那達慕大會,都是地域特色濃鬱的民族文化資源。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往往雜揉多種民俗於一體而形成。

如從節日的內容去考察,粗略可分為農事節日、祭祖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節日等五類。如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祭日是盛大節日。開齋節是穆斯林最重大的節日之一。

甘肅夏河拉卜楞寺每年舉行許多法會,主要有正月法會、七月法會、九月法會。

最後,看一看甘肅少數民族精神文化。

5.甘肅少數民族宗教文化。所謂宗教文化,是指以人們經教化而形成的對一種終極的或多種關係複雜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情感為內核,以人們為達到某種程度對神秘力量的支配或影響而采取的種種特定行為和手段為表現形式,以一定規模的認同這類情感與行為的人群為主體承載和運作著的文化子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