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下篇(7)(1 / 3)

2.甘肅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飲食和穿衣不同,穿衣從一開始便是一種文化創造,而飲食首先是人類的天然本能。人類作為動物大家族的重要成員,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飲,也需要食,這完全是生理需要,就連三千年前的我國古人都認識到人的飲食是“大欲”,是人的本性決定的。但是,人類終於和其他動物不同,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創造了人類文明的飲食物質和飲食習慣。火的使用是飲食習俗起源的關鍵,人類在生食的同時創造了熟食法,這是飲食習俗的真正開端。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飲食習俗的差異,一是受地方生態資源的製約,二是受各民族各地方生產生活的需要和口味所製約。西北地區與南方不同,主要的飲食是麵食,因而麵食的製法、吃法非常具有特色;其次是因遊牧民族的存在,肉食與乳類食俗亦富有地方特色;再其次是瓜果類食俗也大異於其他各地。由於甘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導致飲食文化異彩紛呈。如蘭州的清湯牛肉麵,維吾爾族的拉麵,回族油香,維吾爾族烤饢,回族、東鄉族手抓羊肉,蒙古族、藏族的酥油茶、奶茶,臨夏的“三泡台”、黃酒肉等,都非常富有地方特色。

我們再介紹一下甘肅少數民族的行為文化。

3.甘肅少數民族婚喪習俗。人類對自身社會化發展的最基本的形式便是婚姻。婚姻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地、各民族不同的習俗慣例,這些習俗慣例,內容十分豐富,滲透到人類社會活動的方方麵麵,大體有婚姻和家庭、喪葬、節慶、禮儀、宗教信仰、禁忌等。習俗的這些內容也正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所包括的內容。因此,探討少數民族文化,不可不關注少數民族婚喪習俗與節慶文化。甘肅各少數民族源流不同,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多元文化共生並存於一個區域內的獨特現象。文化的多樣性在婚喪習俗上也有不同的表現。

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的婚俗在基本的儀禮上與漢族大同小異,都要經過提親、相親、議婚、訂婚、送禮、娶親等基本的規程。但比起漢族的婚禮,各有其顯明的本民族特色。如訂婚,這幾個兄弟民族不稱訂婚,而稱“訂茶”,所送的四色禮物中茶葉是首位,其次是冰糖、羊肉、糕點。娶親日期按伊斯蘭教習慣,一般都選在主麻日(星期五),屆時由女方家請來阿旬,以證婚人的身份念誦“呢卡哈”,拋撒紅棗、核桃、小錢,然後才可以把新娘娶走,但在婚宴中禁忌送煙上酒。回族的結婚儀式上“鬧公公”顯得特別風趣,做公公的在婚禮這天無論別人怎麼作弄他,婚宴中間一般都請兩個唱把式在院中唱“宴席曲”。唱者對麵站定,前躬腰,後莆手,腳踩舞步,或前後,或左右,在騰踏聲中放聲歌唱。一般唱的宴席曲有《封牡丹》、《一山的青鬆》、《十二月的花果》、《桃大兵》等,有時即興誇讚新人,詼諧風趣,常常唱到半夜三更才盡興收場。東鄉族的婚禮中新郎偷新娘家的廚具,娶親路上攔親招待的習俗很是奇特。尤其是“哭嫁”、“揍新郎”、“砸枕頭”,更是東鄉族婚禮中獨特的習俗。新娘在離開娘家時痛哭不息,聲聲倍感淒涼,以表達不願離開養育自己的父母。婚禮這天,新郎和陪客到女家娶親時,女家的鄰人,主要是青少年們,總是想方設法要“懲罰”新郎和陪客。小夥們用土塊、柳條、棍棒追打新郎,新郎和陪客隻有小心求情的份,最後每人說一個“賽倆目”,並象征性地給點禮才可罷休。“砸枕頭”在新婚的當天晚上進行。鬧房的人要出新媳婦陪嫁來的枕頭套子,裝滿蕎麥皮,拿進新房開始“砸”躲在棉被下由伴娘們保護的新娘。領頭的後生高舉枕頭,唱起了“枕頭歌”,歌聲未落,“咯”繡花枕頭不偏不倚,砸在新娘身上。守護新娘的女客們組成“女兒牆”,極力守護攔擋,小夥們拿起枕頭,如“炮彈”飛揚,丁當當地砸在新娘身上,直到新娘從被中亮相並拿出嫁妝,讓小夥們一飽眼福為止。保安族的婚禮中唱宴席曲不同於回族的唱花兒,而是唱敘事曲,並伴有舞蹈,先由少年人在院中燃起一堆熊熊大火,火堆旁熄著銅茶壺熬煮茯茶,老年人圍坐火堆品著茯茶,青年們在院中四圍載歌載舞,唱了一曲又一曲,跳了一通又一通,直鬧到午夜,向主人再次道喜祝賀結束。撒拉族的婚禮更為別致,新娘娶回的當天晚上,新郎家的院中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小夥們圍著篝火,跳起了“對委粵依納”,即駱駝舞。駱駝舞由四人扮演,一個扮當地居民,類似蒙古人的打扮,一人為遠道而來的撒拉族先民,中亞人打扮,著長袍,頭纏白色長紗巾,稱之為“泰斯達爾”,手執拐杖,另有兩人翻穿皮襖,裝成駱駝。其內容是追述撒拉族先民從中亞撒馬爾罕遷至青海循化定居的曆史。演完“駱駝舞”,小夥子們唱起了宴席曲,也配有舞蹈動作。宴席曲有傳統曲目,如《阿麗瑪》、《轉二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