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男女皆有佩戴耳飾、項飾、首飾的習慣。此三項飾物的用料,大多是金銀及名貴的玉、翠、珊瑚、琥鉑、象牙、鬆耳石等。不但異常華麗,而且製作工藝精細,極富民族色彩。藏族無論男女老幼,冬天多戴獸皮帽,夏天多戴遮陽帽,這些帽子皆為牧人的手工製作,形態各異,美觀大方。藏家男女又都講究華麗美觀的腰飾,這些腰飾一般分綢帶、反帶、銅帶三種,帶麵上或鑲飾各種吉祥的圖案,或鑲嵌金色、銀色的泡釘,或鑲綴珊瑚、鬆耳石等名貴之物。另外,腰飾上還掛有三五件日常生活的小用品,如腰刀、針線包、奶桶勾、印章、鑷子等。特別是藏袍,更是藏族牧民須臾不離的服飾。這些藏袍不僅絢麗多彩,而且特別適應高原氣候多變的自然條件,以及他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點,既體現著藏家的裝飾藝術,也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經過探索總結而設計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服裝。一件藏袍,往往裝飾得異常華麗,即使是白板老羊皮藏袍,鑲飾的彩帶等物幾乎占去了大部分皮麵,使藏袍事實上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近十幾年來,藏袍服飾也發生了極大變化。與老式藏袍相比,腰不肥,袖不長,胸前也無兜囊,長短適身。有的藏族婦女身穿這種經過改革的藏袍,如同漢族婦女穿的旗袍一樣,頭梳大辮,腳蹬高跟鞋,肩挎皮包,這種將漢家打扮與藏家的裝束巧妙結合起來的服飾,落落大方,別具風采,漂亮之極。
居住在甘肅各地的藏族,在服飾上也截然不同。不知道內情的外地人,如果單從服飾上區別,還以為是不同的民族。居住在河西走廊東端的天祝縣藏族,更多地受四鄰漢族和河西地區裕固族、蒙古族的影響,形成了既講究衣料華貴美觀,又注重飾戴繡製和金銀瑪瑙點綴,有漢族的刺繡和裕固族的裝點意味,色彩上和衣帽款式上似乎吸收了蒙古族服飾文化營養,使其服飾別致高雅。文縣的白馬藏族服飾款式明顯具有古羌氏特色,男人常穿用布或麻布縫製的對襟長衫,衣領寬大呈半圓形,衣邊嵌有花紋,講究色塊拚對的幾何圖形組合,頭戴用羊毛製作的白色氈帽,帽簷為波浪形;也有禮帽形的,帽圍上有黑、紅毛線繡成的花帶和“萬不斷”圖案,帽兩側繡雞爪毛,帽前繡扇子花,帽上插錦雞或白色雄公雞尾毛,戴在頭上顯得瀟灑精神。近年來婦女有在帽上插雞毛的。這種特殊的帽飾與白馬祖先的史跡有關。傳說白馬祖先在一次作戰失利後撤退時人困馬乏,夜宿村寨,不料敵軍追來,幸虧雄雞提前打鳴,喚醒他們及時撤走,才免遭大難。為報雞恩,後人在帽子上插上雞毛以示世代不忘。舟曲博峪溝藏族同胞世代生活深山大溝的密林之中,他們上山下山,穿林踏荊,因生活的需要,要打裹腿,穿皮靴,包頭緊束護胸,從而形成特殊的服飾。夏河藏族服飾則以雍容華貴取勝,重服飾質感和價值,通過服飾上的反毛呢緞和金銀珠寶等展示出一種內心的美。卓尼的藏服長袍瓜皮式繡帽,在服飾中獨樹一幟。
裕固族的服飾特點是紅纓氈帽裝點,坎肩衣袍配套、胸背頭麵裝飾,珠簾刺繡講究。至於甘肅的蒙古族、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服飾,雖然輪廓上同於新疆和內蒙古的同族,但在具體裝扮上卻已形成了本土特色。如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的蒙古族,婦女的頭飾是在帽子頂部綴有三顆瑪瑙和寶石,兩邊各有一飄帶垂至胸前,黑帽子上鑲嵌有紅色珍珠,顯得端莊秀麗,這與內蒙古婦女在帽子下連著用串串珍珠綴成的發箍顯然大有區別。而人數眾多的回族,男子一律戴圓形的白色或黑色號帽,近年來又出現油綠色和鐵鏽紅,女子則依年齡身份佩戴白色、黑色、綠色不同顏色的“蓋頭”,呈現出穆斯林回族特有的風采。
一個民族服飾風俗的形成是這個民族綜合文化因素的集結,從服飾文化的整體趨勢來看,甘肅各民族服飾漢化的傾向性很大,尤其是青年一代,也樂於西裝革履,夾克恤衫,追趕新潮,使傳統的服飾習俗出現了轉型變異。
總之,隴原各民族的服飾藝術絢麗多姿,精彩奪目,為中華民族服飾藝術寶庫增添了特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