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下篇(6)(2 / 3)

在廣闊的甘肅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居住民族的不同,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形態呈現千姿百態,風格各異,形成了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構成了西部風情與多民族色彩的奇特景觀。少數民族文化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並始終伴隨著物質生產的進程而不斷滋生、演化、發展,最後形成一個區域或一個民族約定俗成的文化規範和活動形式。因而,甘肅少數民族文化表現為三種類型八種形式。

第一類為物質文化,包括甘肅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與飲食文化。第二類為製度文化,包括甘肅少數民族婚葬習俗和節慶文化。第三類為精神文化,包括甘肅少數民族宗教文化,少數民族文學、音樂舞蹈和民間藝術文化。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少數民族文化在物質上的外在體現。

1.甘肅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文化形態是人類適應地理環境的結果。服飾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創造物,由於它所具有的明顯的使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功用,使它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參照物。甘肅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各少數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基於對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理解與適應,以及在對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甘肅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具有濃鬱的地域特征,各異的文化心理品格,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話色彩,像青藏高原各地的藏族和甘肅各地的藏族服飾以及蒙古族、裕固族、土族、回族等民族服飾,都仿佛是從遠古走來敘述著潛藏在民族記憶深處的童年神話,夾帶著種種隱秘的宗教意誌,繁衍在民族自我意識裏,成為民族世代文化心理的積澱和展現。

服飾作為文化形態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實用。無論是在物質生活資料極為匱乏的古代,還是在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的現代,都概莫能外。每個民族出於自己所處的地域空間、氣候條件、水文狀況等地理環境不同,對服飾實用功能的選擇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地理環境不僅決定著服飾的實用性,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民族服飾特點的形成與發展。民族服飾不僅僅是一種實用品和藝術品,還是具有豐富社會內涵的無語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物質文化現象,它負載著大量的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文化特征。

甘肅少數民族的服飾不僅表現為實用性,而且上升為藝術性,這種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服飾上。一個民族和一個民族不同,同一個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地方,這條溝和那條溝竟是兩事。在這方麵,甘肅民族地區的藏族服飾最有代表性。藏族男女的發飾、耳飾、項飾、首飾、腰飾、彩帽、藏袍、藏靴真是五光十色,燦爛生輝。許多地方藏族男女都有滿頭梳小辮,並特別注重裝飾的習俗,尤以婦女為最。藏族婦女以長發為美,她們把滿頭的烏發梳成辮子,上麵綴以眾多飾物,如刺繡辮套、銀碗、銀牌、珊瑚、瑪瑙、珍珠、象牙、鬆耳石、銀幣等。甘肅民族地區地域遼闊,又形成了地域性的辮飾風格。

藏家婦女的辮飾,主要反映在辮套上。辮套的顏色呈棗紅、墨綠、深藍、純黑諸色,多用綢緞精製而成,並鑲有雙層彩邊。辮套上的刺繡,銀碗、銀牌上的浮雕,都排列有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現代社會,甘肅藏區男女的發飾由於受漢族的影響,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不少男子不再披長發,而是留背頭和分頭,一些婦女喜梳大辮等,尤其是城鎮地區,這種變化更為明顯。有的婦女將一條大辮盤於頭上,有的將兩條大辮垂於腦後。但她們卻始終忘不了那些祖祖輩輩戴慣了的裝飾物。有的把琥綴於兩條大辮之間,有的把鬆耳石、珊瑚珠、瑪瑙一顆顆地附於長辮之上。漢家的發式,藏家的裝飾,更具有獨特的風貌,佩戴辮飾本是一種古老的遺風。藏族男女喜愛的頭上飾物,除有的是曆史上形成的習慣外,大多與宗教信仰有關。如金銀、寶珠、瑪瑙、珊瑚、琥鉑、玻璃,在佛教經典中,分別被稱為“佛門七寶”,藏傳佛教還把象牙、犀角等稱為“七寶”之一,這些寶物都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如珊瑚象征長壽,象牙象征多子多孫,在當地民間,這些飾物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意義。如佩戴鬆耳石象征吉祥勝利,佩戴瑪瑙象征幸福長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