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下篇(4)(1 / 3)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相傳出生在甘肅境內,“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甘肅天水境內大地灣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8300年以前,天水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為伏羲曾經生活在天水從科學上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相傳伏羲孕十二載而生,古人謂十二為一“紀”,按晉代皇甫謐所說,伏羲生於成紀,後人提及伏羲的出生地,都沿襲此說,如唐代司馬貞、宋代鄭樵等,所以伏羲的出生地就被紀念性地命名為“成紀”。“成紀”這個地名的出現是先民崇敬伏羲心理的真實反映,自漢代始置“成紀縣”,延續到唐代,成紀縣曾三易其地,但始終位於渭河上遊的葫蘆河(古名隴水)流域。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論證了“伏羲”一詞之意是“葫蘆”。葫蘆河本身與伏羲有著密切的關係。葫蘆河與渭河是流經天水的兩條主要河流。至今,在葫蘆河下遊以及渭河流域一帶仍有許多關於伏羲的傳說與民謠。在此地域範圍內的文物遺跡、曆史傳說和民俗方麵,至今仍留下了大量有關伏羲的痕跡,從而為伏羲“生於成紀”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民間傳說,伏羲生於甘穀縣朱圉山古風台。如甘穀縣流傳著這樣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看冀縣地方碎,伏羲皇帝頭一輩;桑什兒衣裳臉上黑,伏羲爺生在古風台。”“冀”為甘穀在唐以前之名,源於“(秦)武公十年伐冀戎”。今日天水伏羲廟和甘穀華蓋寺石窟中保存的伏羲塑像,均身披樹葉,古風台,在今天水市甘穀縣自家灣鄉。從天水境內流傳的民謠中可以印證伏羲出生在天水的事實。正如江澤民總書記1992年的題詞所說,天水是“羲皇故裏”。天水地區的大量古遺址,充分說明了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尤其是1978年開始發掘的大地灣遺址,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約7800年,早於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文化千年左右。在遺址中發現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深穴窩棚式建築和五千餘年前的原始宮殿、10餘種刻劃符號、碳化的黍和油菜子等。如果將伏羲傳說與大地灣遺址相對應,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遺址存在的年限和其中的發現物,可用以證明傳說中的很多細節。從實物遺跡來看,在屬於大地灣仰韶文化中期的甘穀縣西坪遺址,曾出土了一件彩陶瓶,其上繪有一人首蛇身、尾交於首的動物形象,同傳說中的伏羲形象十分吻合,這不僅印證了有關伏羲的曆史記載和傳說,也為後世大量出現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找到了源頭,正是民間傳說中伏羲形象的藝術再現。當然,和所有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一樣,伏羲明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各種進步人物的綜合體。上述各種成就,是不可能在同一時代完成的,即便是其中的任何一項,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伏羲是大地灣遺址所代表的文明中各個時代部落領袖的代表,同時也是宗教首領的代表,正因如此,他才會“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中則觀萬物之宜”,畫八卦以“象法乾坤”,創製曆法,並且以龍(蛇)身出現於古代的雕塑、畫像之上,以代表他的部落的圖騰。考古成果有力地證明了伏羲傳說的合理性,及伏羲與天水地區的深刻淵源;更進一步地證明了這一傳說的產生,是因為天水地區是伏羲所代表的文明的中心地區,就是說,先有天水這個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然後才有伏羲傳說。由於大地灣遺址的時代之早和規模之大,其文明程度之高,都是國內所罕見的,可以說,天水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天水市內現存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元明建築伏羲廟,有伏羲仰觀俯察始畫八卦的卦台山以及與傳說中伏羲活動有關的其他諸多遺跡。我國現存伏羲氏廟宇中規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首推天水伏羲廟。《明史·禮誌》載:“元成宗時乃立三皇廟於府州縣,春秋通祀。”天水伏羲廟可能創建於此時,初稱“太吳宮”,經明、清兩代多次修葺,才形成今日之規模。其主體建築先天殿正脊中心浮雕琉璃天宮寶刹一座,高約3米,堪稱國寶。整個建築群雕龍繪鳳、規模龐大,顯示出伏羲廟在當地諸廟宇中最為顯赫的地位。相傳正月十六日是伏羲誕辰,淩晨,廟內八卦柏樹發出雷鳴之聲,為伏羲派遣喜神給人們消災彌難,根除百病。落葉最多的即為喜神樹。每逢此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祭祀伏羲,並在喜神樹下祈求康寧。綜上所述,伏羲氏族最早的活動區域,應是在以大地灣為中心的渭河上遊流域,以伏羲為代表的我們的遠古祖先們,在此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文化。從古至今,天水就有舉辦廟會隆重祭祀伏羲的風俗。1989年,天水市政府恢複了伏羲公祭大典,每年一屆的伏羲文化旅遊節已在天水連續舉辦了十六屆,這一活動已成為甘肅13大節會之一。今天,如何將伏羲文化的精粹挖掘出來,並加以發揚光大,是值得我們認真深思探討的。

(二)伏羲文化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