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化文化遺產專題旅遊產品。文化遺產旅遊是敦煌旅遊圈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題旅遊產品。應在發揮現有基礎上,加大對莫高窟藝術觀賞區,陽關、玉門關、漢長城古關古城觀光區,懸泉旅遊區,嘉峪關旅遊區,古墓旅遊區的規劃和建設,對於莫高窟藝術觀賞區主要是解決開發利用和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修建新的複製洞窟,建設敦煌藝術研究中心、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和敦煌絲路國際藝術園,搞好窟區綠化、美化。古關古城觀光區主要搞好古代邊塞軍事文化的展現工作,通過修建陽關博物館以及舉行出關儀式、觀賞古代閱兵等活動,讓遊客領略到漢唐軍事文化和邊塞文化,進一步提高陽關知名度。懸泉旅遊區主要突出敦煌文化底蘊,修建懸泉置展覽館、仿宋古客棧及民居、仿古餐飲、仿古室外遊戲等。古墓旅遊區主要展現魏晉時期墓葬壁畫和文化內涵,修建敦煌古墓藏博物館。嘉峪關旅遊區主要是加強與核心區的合作,以及加強與肅州區的合作,加強建設嘉峪關長城文化景區、魏晉墓滑翔地新城草湖景區、迎合現代人的參與偏好,發掘行為類的傳統文化,開發唐瓜沙道騎駱駝體驗旅遊類項目。
(2)優化自然風光旅遊產品。自然風光旅遊產品在敦煌旅遊圈中占有重要地位,應主要作好鳴沙山一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雅丹地貌觀光區以及安西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的開發與保護工作,作到景區發展的可持續。鳴沙山一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主要作好月牙泉水位下降治理工作,修建管理所,增加設施,建立上檔次、上規模的滑沙、跳傘項目,建立沙漠運動場,開展沙漠排球、摔跤等項目,逐步提高沙療保健設施的檔次。
國家地質公園雅丹地貌觀光區應逐步實施對雅丹地貌群進行開發和保護、修建瞭望塔,整體立碑介紹,個體立石命名。建設接待基礎設施,景區內道路等,並開辟羅布泊“沙漠之舟”和自駕車探險等項目,使遊客觀大漠孤煙,看長河落日。同時,積極推進開展地質普查科普活動。安西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主要應作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優化保護區內景點的建設,使遊客到此有景點可看,提高景區的開發力度,積極開發商務會展旅遊、民俗民風旅遊。農業觀光旅遊、商務會展旅遊主要通過多層次、多專題的學術會議組織,一方麵發掘敦煌學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敦煌旅遊業提供持續的科研支持;另一方麵形成每年一兩次的會議旅遊高潮,發展專題性旅遊項目。當前重點在於依托當地和國內外的學術機構,確定恰當的議題,並盡快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國際會展中心,形成高水準的會議接待設施和大型會展的組織接待能力。民俗民風旅遊重點發展內蒙、肅北蒙古族和阿克塞哈薩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民風遊。當前重點開發肅北“老虎溝”和阿克塞國際狩獵場、蘇幹湖旅遊景區的民族舞蹈,領略草原風光。對於地區人文景觀的延續和旅遊資源的再生、培植來說,由於觀光農業其所營造的景觀必須始終保持與當地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的親和性,從而利於地方文化的傳承延續、人文景觀的保護和建設。農業觀光遊主要利用現有園林資源及農業資源,采取城郊型、旅遊點依附型、線路依附型、獨立型等布局方略,開發高標準田園生態型的“農家樂”旅遊項目,讓旅遊者享受農家式的田園生活。建設高科技型的農林示範觀光區,發展生態觀光遊。
5.敦煌旅遊圈建設的幾點對策。
(1)加緊敦煌旅遊圈合作組織的建立,提高核心區的對外輻射能力。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由旅遊圈所在地區的政府官員和企業界人士組成的合作組織或成立股份公司(旅遊集團),下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事務處理。對於改善旅遊圈政策環境,發揮政府主導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方麵:明確合作組織等旅遊管理部門的職責範圍,實行旅遊業屬地化管理政策,對於圈域內重大項目,應有旅遊部門參與,建立與完善圈域內旅遊管理的法規體係,成立專門的監督執法隊伍,管理機構應從敦煌旅遊圈合作組織一直延伸到景區景點層麵,形成旅遊業管理的網絡組織。組建各類旅遊行業協會組織,通過對行業協會的扶持和指導,對圈域內所有企業進行法治化、指導性管理。建立政府調控和市場導向協調一致的旅遊業投資體製,政府通過規劃、立項審批、投資補貼等手段,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促進多元化旅遊開發主體的成長,針對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措施,對長線旅遊項目采用政府行為為主,市場行為為輔的融資機製,短線旅遊項目可完全按市場行為的方式融資,確保投資者有相應的經濟收益,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配置資源的格局。創建旅遊發展的科研支持係統,通過聘用客座專家,實行特邀研究人員製度,與內地其他旅遊城市及科研院所進行課題合作等多種方式,對敦煌旅遊圈內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中的問題進行應用性、對策性研究,提高旅遊業管理決策的科學性。積極的進行製度創新,探索建設適合區域合作的旅遊業管理體係,爭取構建出一套科學、高效適合西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管理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