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不論作為曆史文化遺產還是作為現實的某種表現形態,不論是作為文化現象還是作為民族精神,過去、現在或者說將來都對我們民族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伏羲文化既是曆史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又是多民族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視這種精神財富,必須把其繼承好、保護好、利用好、發揚好,對21世紀的今天來說,其精神實質可概括為“創新、團結、踏實、變通”。
創新:伏羲文化中的首創精神是眾所公認的。伏羲氏教先民結繩織網以狩獵捕魚,開創糜子、油菜子等作物的種植,製作彩陶,從事紡織,發明原始文字,始畫八卦圖,製作琴瑟等。伏羲開創了中華文明史,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不能說伏羲做的一切都是首創,也不能說以上的一切都是伏羲一人所做,但伏羲勇於實踐、勤於實踐並善於觀察、善於總結、開創人類先河的創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唯其如此,伏羲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中華民族的起源文化、尋根文化。
團結:伏羲生活的時代,沒有關於重大戰爭的傳說和記載。這說明伏羲時代的各個部落之間,以及伏羲部落內部是非常團結的。他們隻有與自然界風雨雷電、凶禽猛獸的鬥爭,而很少有內部的紛爭。他們團結起來,戰天鬥地,生活雖然艱苦一些,但他們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合作、進取”應是團結精神的核心。伏羲先民們在他們生活的時代真誠合作,積極進取,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今天,伏羲文化又成了民族團結的內聚力,這是時代賦予的新意。伏羲文化的親和力吸引了無數海內外華人前來尋根祭祖,加強了各民族的大團結,維護著祖國的和平與統一。
踏實:伏羲雖位居三皇之首,但他不是在享受某種特權,而是憑借自己的智慧在教先民們結網捕魚、種植農業。伏羲的成就與社會地位是在勤勞的基礎上、在腳踏實地的實踐中逐步形成與確立的。伏羲氏族內部按性別、能力等進行社會分工,先民們之間相互關愛,各盡所能,整個社會風氣是踏實的。正是先民們的這種踏實,使我們見到了大地灣遺址中編號為1901的“禽殿式建築”的大氣與輝煌。
變通:伏羲八卦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核,也是《周易》學說的源泉。中華先民們運用高度概括、濃縮的八卦信息符號,在論證宇宙萬物的進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富有民族特色和陰陽變易的邏輯理論體係,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發現規律、認識規律並運用規律尋求發展,會產生“變則通、通則久”的效果。由於伏羲所處的時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造就了伏羲的這種變通精神。其具體表現就是遷徙活動。伏羲生於成紀,後來由於許多原因曾多次遷徙。從成紀出發向東、向南都有伏羲帶領本氏族部落在遷徙過程中留下的遺跡。這種遷徙,客觀上受製於自然,主觀上體現了伏羲的變通精神。通過不斷地遷徙,使本氏族得到更好的發展條件,使各民族不斷融合,使文明在中華大地傳播。
(三)伏羲文化與天水旅遊經濟
1.以伏羲文化為突破口,開發旅遊資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考古成果證明了伏羲傳說的合理性及伏羲文化與天水地區的深刻淵源,也證明了天水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開發旅遊資源從而帶動當地經濟起飛,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天水地區獨特的文化資源,為此提供了多方麵的可能性。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天水地區正麵臨著一個經濟轉型時期。20世紀60年代我國進行大規模三線建設,大量工廠遷人內地之後,天水成為西部新興的工業城市,機械、紡織、軍事等工業在這裏安家落戶,使它在甘肅的重要性僅次於蘭州,是甘肅的第二大城市和我國東部地區進入甘肅的門戶。但是,在經濟轉型時期,當國有企業的局限性開始顯露之後,整個“三線”——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都受到衝擊,天水自然也不例外,原來的經濟優勢難以得到進一步發揮。而天水市區以外的各縣,雖然鄉鎮企業曾經興盛一時,但是小、活、靈的優勢已轉為劣勢,需要較長時期地調整。對於整個天水地區來說,尋求新的支柱產業以發揮原有資源基礎的優勢,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目前,人們關注的新興產業,是那種投入少、產出多、汙染低、社會效益高的產業。其中首選當然是技術含量高的高科技產業,但是這種產業需要高度信息化,需要廣闊市場,還需要大量的特定人才。天水要達到這種要求還有很大的難度。其次就是旅遊業。當前,旅遊業已成為世界上就業人口最大的產業,而且對於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更易於操作。當然旅遊業也有它的特殊要求,即當地必須有適宜於欣賞或休閑的自然景觀,或有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而天水在這方麵可說是獨占鼇頭,其中曆史文化景觀尤為豐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迅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旅遊業當然成為必要。然而,在發展旅遊業時,開發這些文化遺產需要理清輕重、主次和先後關係,因為這牽涉到有限的資金和智力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綜觀全國各地旅遊資源開發的成功經驗,可以發現,市場的獨占性,即旅遊資源的高度壟斷,對於客源的數量和地域範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凡是知名度最高,對於全國、甚至海外的人們都有很強吸引力的景點,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類型,或者在全國同類型景點中最為典型或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