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敦煌壁畫——形象化了的佛教思想。如果說塑像是一個洞窟的中心,那麼壁畫就是洞窟的主體內容,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佛教的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其內容是形象化了的佛教思想。如大量畫塑的佛、菩薩和“經變畫”、故事畫、佛教事跡畫等,都是直接表現“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眾生皆苦”、“涅槃最樂”等宗教神學思想的。透過這層神奇迷離的紗幕,我們看到的則是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豐采和一千餘年漫長曆史的足跡。這是敦煌藝術天以倫比的價值所在。通過這些壁畫作品,我們看到的又是古代藝術工匠們對生活的理解,對未來的追求,這是敦煌藝術的認識價值所在。
敦煌莫高窟現存4.5萬多平方米的壁畫,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民族壁畫藝術宮殿,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一份巨大的古典藝術遺產。敦煌早期的壁畫,大都顏色褪變,線條剝落,從保存較好的北魏壁畫來看,具有用筆奔放灑脫,畫麵沉著渾厚的特點。唐代是我國繪畫發展的黃金時代,唐代壁畫藝術在許多無名畫家別具匠心的藝術實踐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內容到形式都煥然一新,更多地描繪和反映現實生活,畫麵構圖宏偉多變,顏色繁複濃豔,線條細密流暢。壁畫雖然多數以佛教為內容,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然而,一幅幅富麗堂皇、五光十色的生動畫麵,仍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某些情景,表現出壁畫藝術的高超技巧和驚人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壁畫中供養人像和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藝術作品,富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是研究當時社會曆史情況的重要資料。
敦煌壁畫的內容無比豐富,它顯示了我國各族畫師卓越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通過壁畫,直接、間接或折射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文化生活、風俗習慣、科學技術、衣冠服飾、民族友好往來、中西文化交流,不僅是一部自然形成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蘊藏豐富的形象化的曆史。
4.敦煌建築——立體藝術。所謂建築,指的是石窟的形製,石窟本身就是一種建築形式,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也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還是廣大群眾欣賞藝術、參與文化生活的地方,它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明顯的外來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時期開始消失。隋唐時期的石窟,典型的形製是平麵方形、覆鬥頂,後壁一龕。唐代後期到宋元時期,壁畫佛龕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壇代替,騰出了一整塊石壁繪製整幅的大型壁畫。從敦煌石窟建築形式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藝術工匠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成為本民族的形式。
5.敦煌的飛天藝術。在敦煌石窟中,惹人喜愛的飛天十分引人注目,它是敦煌藝術特殊的創造。敦煌藝術中的飛天是既能奏樂,又善飛舞,而且是滿身異香的美麗的菩薩。她們千姿百態,自由自在地飛翔於人間天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藝術中一個獨特絢麗的形象。敦煌的飛天既不像斯坦因在古新疆的“磨朗”(漢朝都善遺址)發現的有翼希臘型的天使,又不像古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也不像漢畫中的羽人,敦煌的飛天隻用了輕輕綿長的飄帶,襯托起優美女性輕捷之身軀,就使飛天漫天飛舞起來,所以,這在藝術史上是一個有創造性的形象,這個形象的藝術創新絕非短期的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我國民間工匠好幾個世紀以來共同創造的結果。由於敦煌飛天並非直接來自印度,而是經過阿富汗、新疆龜茲石窟輾轉傳人敦煌,並與中原飛天和南朝羽人相融合,敦煌飛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