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下篇(1)(1 / 3)

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打造甘肅特色文化品牌

整合、保持和開發利用甘肅古代文化資源、民間文化資源、民族宗教資源、革命曆史文化資源、現代文化資源,以打造具有甘肅特色的文化品牌,既是落實甘肅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特色文化大省的意見》、《甘肅省特色文化建設綱要(2001—2010)》的要求,也是促進甘肅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甘肅的戰略需要。麵對豐厚的甘肅地域文化資源,著眼於比較優勢的發揮,考慮到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的可能,本部分著重論述了敦煌文化、伏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族文化、革命曆史文化、《讀者》文化品牌等,主要從文化體製改革、產業發展等角度論述了我省地域文化存在的情況和問題,提出了可操作性思路與對策。

一、敦煌文化:世界藝苑中的瑰寶

在現在的中國版圖上,敦煌不過是西北邊遠地區的一個縣級城市。但在曆史上,它卻以其獨特的文化現象,為我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敦煌位於中國西部綿延一千多公裏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在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之前,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的商業貿易通道,一直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則扼其咽喉。從這裏,人們把西方的文明帶到中國,又把中國的文明傳播到西方。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國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曆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人類珍貴文化遺產,成為世界藝苑中的瑰寶。

(一)美輪美奐的敦煌文化

敦煌,曆史上曾經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引人注目之地。因曆史的鍾愛而輝煌,又因曆史的冷漠而衰落。自明代開始,這一地區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世紀,敦煌又重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便是這個地區曾經存在過一種以“敦煌”二字標示的、和古代世界四大文化體係的融會有著十分密切關係的、美輪美奐的敦煌文化。大體而言,敦煌文化包括如下幾方麵的內容:

1.敦煌石窟佛教文化。佛教本是印度次大陸的宗教,自東漢末年始,北傳佛教經中亞進入新疆,又經絲綢之路新疆境內的南北兩道向東漸進,經玉門關或陽關,進入河西走廊,然後向東到達長安。敦煌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石窟就是當時佛教興盛的曆史見證。所以其保存至今的佛教遺跡和遺物,成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敦煌石窟佛教文化是由洞窟形製(即建築)、塑像和壁畫三部分組成的,形式和內容構成一座石窟的整體,並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教的演化,不斷變換著格局和題材。敦煌石窟從廣義上來講,應包括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的榆林窟、東千佛洞以及肅北的五個廟石窟。狹義的敦煌石窟即指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區東南30公裏鳴沙山東麓的岩壁上,全長約1600米,坐西向東,與三危山隔宕泉河而東西相望。經過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近千年的陸續修建,形成內容豐富、形製多樣的巨大石窟群。莫高窟,不僅是我國,而且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敦煌莫高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隨著敦煌學的研究和傳播,敦煌莫高窟的名字聞名全世界,世界各國的遊客及研究者紛紛到敦煌莫高窟旅遊參觀,實地考察,使敦煌莫高窟成為古絲綢之路最著名的旅遊勝地。

2.敦煌彩塑——佛教藝術的傑作。塑像是敦煌石窟藝術的主體,除了幾尊高達數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繪泥塑。敦煌彩塑的主要題材是佛、菩薩、釋迪弟子、天王、力士和高增等,莫高窟的佛教塑像總共有2415尊。從縱的角度看,經過一千多年的不斷塑造,它們形成了一列中國乃至世界都很少見的佛塑長廊,有早期健陀羅藝術風格,也有唐代長安和洛陽的肥美風貌。從橫的角度來講,它們組成一個佛塑的世界,雖然對於佛教形象的塑造必須遵循某些固定的程式,如佛的“三十二相”,要依樣模製,但敦煌的塑匠卻在狹窄的題材所容許的範圍內,創造出許許多多各具特點的作品,寄托著當地工匠的理想和對美的追求。

敦煌莫高窟最早的彩塑是北魏時代的作品,線條道勁雄健,可以較明顯地看出外來藝術影響的痕跡。隋代的塑像,麵部豐滿,雍容華麗,衣折線紋變得柔和真實。唐代是塑造佛像最盛的時代,唐朝的寫實風格和對崇高、美好理想的追求,在唐代菩薩造像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產生了一大批風格秀麗典雅的作品。其中的傑作之一,就是第328窟的菩薩。菩薩一腿盤在蓮座之上,另一腿從座上自然垂下,即所謂“遊戲坐”。麵部俊秀,雙眸低視,表現出沉靜和對世上眾生的關懷。上半身肥瘦適中,裸露的肌肉在柔和中有適度的緊張,身上的珍珠、彩帶等裝飾華麗鮮明,謹嚴的造型使得塑像莊嚴而不落俗套,體現了菩薩的深沉和智慧。這尊造像不僅是敦煌莫高窟彩塑中的代表作,也是整個唐代的雕塑藝術傑作之一。第45窟西壁龕內的菩薩也是藝術家對美的追求的集中表現。頭部向右略微傾斜,麵帶微笑。全身重心落在一隻腳上,腰部微扭,使全身變成“s”形,加以潔淨的皮膚,華美的衣飾,儼然一尊亭亭玉立的少女,秀美多姿,嫵媚可愛,好像舉步就能走出宗教世界而回到人間一樣。塑像勻稱自然,精神煥發,衣折細膩流暢,酷似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這與其說是塑造佛國的菩薩像,還不如說是歌頌風度優雅的美麗女性,她們在沉思,在微笑,永遠富有動人的魅力。這些塑像大大豐富了我國雕塑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