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篇(15)(1 / 3)

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到2004年,全省累計投入近80億元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了一批重點產業項目,明顯改善了公共文化服務條件,奠定了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係統投資2.6億元,新建改建了一批博物館,投資1.5億元實施文物保護和環境改造項目;籌資近億元,安排了79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完成了省圖書館綜合業務樓改擴建工程、自動控製網絡工程和《四庫全書》藏書樓建設項目,啟動了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新聞出版係統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新聞出版大廈,建成了甘肅書刊批發市場和蘭州圖書大廈等一批標誌性建築,對全省縣以上新華書店進行了改建和擴建,投人基層圖書發行網點改造的資金近5億元。廣電係統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省廣電中心大樓,投資1.2億元建設廣播電視網絡大廈,實施了廣播影視數字化工程、“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2131工程”等一係列重點工程。體育係統投資近億元,改善了體育訓練設施和全民健身條件。旅遊係統多方籌資,新建了旅遊大廈等一批重點項目,改善了全省文化旅遊基礎設施。蘭州市建成了西北第一家五星級電影院——東方紅影城,完成了金城大劇院改擴建工作。天水全麵啟動了“中華始祖文化園”建設工程。武威籌資7840萬元,完成了54項文物保護工程。嘉峪關投資9100萬元,相繼建成嘉峪關文化旅遊景區、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等項目。平涼市主動出擊,參加“全國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標準化建設項目”競標,結果從9省市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480萬元的建設資金,從而使國內首座標準化地市級博物館落戶平涼。酒泉市近3年來用於文化建設的資金累計已達5000多萬元,市文化活動中心已投入使用,占地上千畝的市博物館主展館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張掖市近幾年通過各種渠道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資金1.28億元,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以古代石造像等級高、時代延續性強、地方特色鮮明而揚名隴上的合水縣,通過多次商談,由縣政府與外地民營企業家籌資千萬元建成了隴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該館占地40畝,沿中軸線而建的仿古建築,由南向北次第鋪開,殿內石佛與現代造像交相輝映,成了縣城內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隨著文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文化事業實力明顯增強,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與此同時,甘肅還積極爭取完成好國家政策性項目。“十五”期間,國家規劃列人甘肅省59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投資項目,在資金配套過程中又確定了3個省級補助項目。截至2004年底,已安排項目47個,國家投資、省級配套資金已下達3315萬元,項目下達所在市、縣計劃配套資金2013萬元。截至目前,已竣工和主體完工的項目有26個,在建的18個,準備開工的3個。遍布隴原的文化項目建設,極大地提升了我省文化基礎設施的水平,為我省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幾年來,甘肅省文化建設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推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要看到,由於甘肅省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比較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製約,我們的文化建設還存在諸多難如人意的地方,既無法追趕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主要表現:一是對文化設施的投入仍顯不足,還未能建設一批能夠體現甘肅文化特色、代表各地形象和發展水平的標誌性文化設施。一定的文化設施是開展城鄉文化活動,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和條件,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標誌和象征。應該有計劃、分階段建設一批品位高雅、風’格鮮明的文化基礎設施,使其成為展示全省各地曆史文化與時代風貌,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趨向,集學習、娛樂、休閑、健身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新亮點、旅遊新景點、娛樂新熱點。這也是對外開放和宣傳甘肅的窗口,可以用優美的文化環境樹立我省社會發展的新形象。二是基層文化建設薄弱,滯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突出表現在:城市社區和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還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文化活動內容比較貧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整體上滯後,設備陳舊,利用率不高;鄉村文化生活匱乏,鄉鎮文化站、電影院門前冷落,有的鄉鎮文化站是個空殼,連訂份報紙都很困難,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精品較少,可提供的文化服務內容和文化資源嚴重匱乏。封建、落後、腐朽的文化在個別地方因此乘虛而入。一些人思想滑坡,打牌、賭博、酗酒、講黃段子、精神空虛、迷信盛行嚴重汙染了文化環境,敗壞了社會風氣,與和諧社會極不相稱。三是在文化的投入方式上,雖然有些地方與單位做了有益的探索,但總體上還是長期沿襲政府包攬的模式,其弊端不容忽視。不少專業文藝表演團體人頭費基本上由政府包攬,內部機能造血不足,藝術創作和藝術生產無力;電影發行放映體製盡管開始實行院線製,但仍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票房收入每況愈下;社會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普遍處於維持狀態,設施和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缺少文化宣傳陣地;大部分公益性文化單位捧著財政全額供給的“飯碗”,但專業人才和經營人才反倒嚴重匱乏,經費“養人”現象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