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篇(12)(2 / 3)

第四,加強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建立和諧人居環境。一是要完善汙水處理配套設施。當前,我省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設施滯後、覆蓋率低,汙水收集難,汙水處理設施和運營的市場化程度低,汙水處理收費價格不合理,嚴重影響了汙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十一五”期間應積極推行汙水處理設施經營管理市場化,不斷提高汙水處理能力,發揮汙水處理場的環境效益。二是要製定合理的汙水處理收費價格標準。加快製定合理的城市汙水處理收費標準,滿足汙水處理穩定達標運行的要求。三是要搞好城市其他汙染物的防治工作。主要針對大氣顆粒物的防治、機動車輛尾氣的排放控製、城市噪聲及餐飲汙染的綜合治理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再生利用等。

3.按照建設新型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的要求,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甘肅的專家們建議加強農村、農民教育,搞好宣傳,提高農民對保護性耕作的戰略意義以及長遠發展意義的認識,以自覺地放棄傳統耕作方式,積極支持免耕、硬茬播種、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在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建設中,必須抓住國家“以糧食換林草”的難得曆史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調整種植業比重過大的傳統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單一發展糧食生產的傳統習慣,加快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一經濟作物”為主的二元植物結構向“糧食一經濟作物一飼料”協調發展,農牧結合,產供銷一體化的三元結構的轉變,盡快形成新的高效益的農業產業體係。在生態建設中,還什麼林,還什麼草,是廣大群眾感到十分困惑的事情,應依據各地的氣候特點及農業自然資源優勢和生產特點,因地製宜優化配置區域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經濟林果業、林草業、畜牧業及相關產業;大抓特種生物資源的繁育開發,發展商品化、產業化的生態經濟,發展適應市場的支柱產業,把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商品優勢。在生態建設的目標追求上,要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考慮通過生態建設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適應市場需求盡可能選擇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林灌草種,有市場前景的幹堅果類等市場價值較高的經濟林果,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強化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努力培育區域新的替代產業和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的規模化治理,區域化開發,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林牧副大農業的發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的途徑。要注意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目前甘肅產業結構極不合理,高耗水型農業比重過大。甘肅是主要的灌溉農業區,農業用水量大且浪費十分嚴重。從我國2002年水資源公報發布的數據看,2002年甘肅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8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以上。該地區主要以種植糧棉油等高耗水屍性作物為主。種植業結構不盡合理。同時,大多數地方由於渠係滲漏、大水漫灌,農田灌溉渠係水有效利用係數在0.4左右,田間水利用率隻有70%~80%,農田毛灌溉用水量高出作物實際需水量一倍多。這一方麵說明農業用水浪費嚴重,同時又說明農業節水有很大的空間。建立節水型農業種植體係,首先應適當壓縮糧棉油等高耗水性作物的種植麵積,大力發展低耗水性、市場競爭性強和經濟效益相對較高的土特農產品。特別是應重視選育抗旱節水作物新品種。其次,要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這方麵節水的潛力相當大。如將大水漫灌改為小畦或長畦分段灌溉和低壓軟管輸水灌溉,可節省農田灌溉水量40%~60%以上。如果進一步采用先進的噴灌、滴灌等技術,農田灌溉定額還可進一步降低。第三,對年久失修的灌溉渠係要進行徹底改造或重建。加強維護和管理,提高灌溉渠係水的有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