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篇(12)(1 / 3)

1.提高全民生態意識,作好生態省建設的宣傳教育。生態文明不僅包含了人們的意識、觀念,還包含著教育、科技、文化、法律等一切精神成果。要實現生態建設的宏偉目標,首先要樹立起新的生態價值觀念,積極做好生態建設教育普及工作,開發生態公民讀本、生態科普知識讀本等通俗易懂的教育讀本。要組織做好生態建設培訓工作,使各級領導幹部和從事生態建設的公務員能係統掌握生態理論知識。舉辦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培訓班,講授生態環保、清潔生產、綠色產業等方麵的知識,培養企業逐步建立適合生態建設的生產理念和營銷觀念。深入開展全民環境教育和宣傳活動。在大中小學和各級黨校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廣泛開展科學的資源觀、消費觀和發展觀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生態示範村鎮、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提高全民環境意識,達到治理一方水土,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最終實現生態環境循環和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工業是甘肅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幾十年來,甘肅利用豐富的優勢資源,重點發展了基礎工業,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輕重工業協調配合,包括煤炭、石油、電力、冶金、機械、化學工業、建材、森林、食品、紡織、造紙等十幾個部門在內的生產體係,已成為中國有色金屬、電力、石油化工、石油機械製造和建築材料的重要基地。隨著甘肅經濟的快速增長,有些行業帶來的負麵效應愈加明顯,突出表現為產出的能耗、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量明顯偏高。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了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流經城市的河段汙染嚴重,局部地區空氣質量下降,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尚未完全得到安全處置,區域整體生態功能脆弱。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我省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甘肅的製約因素。因此,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推動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甘肅唯一的選擇。為此,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首先,積極推行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一是從源頭上降低工業汙染。參照國內外先進行業的能耗、汙染指數,製定我省冶金、電力、石化等行業的能耗和排汙強度標準,解決高耗能、高汙染問題,使全省主要行業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二是加大二氧化硫汙染防治力度。根據《甘肅省二氧化硫控製區“十一五”汙染防治實施計劃》,以燃煤汙染防治、煙控區建設、機動車汙染防治和餐飲油煙汙染控製為主,重點做好蘭州市、白銀市、張掖市和金昌市四個城市二氧化硫汙染防治工作,力爭使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三是推動資源再生和梯級利用,促進產業共生。在區域內的相關企業間,通過建設關鍵鏈接項目,形成廢物和能源梯級循環利用的生態網絡,實現一區域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汙染物排放量最小化。

其次,加強工業“三廢”治理,逐步建立節水防汙型工業體係。甘肅工業用水量大且用水效益低。2000年全區萬元GDP平均用水量為1736m3,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2.85倍。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僅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平均為75%至85%。同時,工業廢水還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汙染。因此,從建設水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從現在起,甘肅應麵對區域水資源的實際狀況,及早製定規劃,調整工業的發展方向及行業結構,選擇發展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工業生產體係,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和淨化率,積極推廣中水回用技術。中水回用是解決我省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汙染的根本出路。應加快我省中水回用技術的研發,不斷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充分利用各種水資源。加快汙、廢水資源化的進程,逐步形成與區域水資源供需相協調的節水防汙型工業生產體係。

第三,強化環境監管,建立環境保護長效機製。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製度,結合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編製淘汰落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繼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重點查處小造紙、小鐵合金等群眾反映強烈,能耗高、環境汙染嚴重的企業,防止汙染反彈;同時還要加大環境監管投人,安裝重點汙染源在線監測係統,建設環境管理監控網絡,解決製約我省環境監管的瓶頸問題。還要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加快完善我省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建設,落實資金、健全機製,建立各級應急專職、專報體係,解決應急裝備問題,達到“機構健全、製度落實、裝備精良、反應迅速、科學處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