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中篇(11)(1 / 3)

甘肅文化體製改革正在以國有藝術院團改革為契機,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目標,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積極建立麵向市場的藝術團體,在市場中推出甘肅文化品牌。但是,這一任務的完成可謂任重道遠。因為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泡大的文化單位,當改革擺到桌麵上後,最先凸現的問題是“錢從哪兒來,人到哪兒去”。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已經進入實質性的階段,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的改革方向,調整文化管理體製,革除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製障礙。國務院研究中心一位專家認為,實際上改革就是把文化單位盡量推向市場,在社會中找資本,在市場中找路子,發揮更大職能,早改革早發展,隻要操作得當,文化體製改革將可能是生產力上的一次大解放。省政府為此提出的基本改革思路是: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和規律,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圍繞麵向群眾、麵向市場,對公益性文化加大投入、轉換機製、加強管理、增強活力,促進事業繁榮;對經營性文化單位實行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應用現代科技武裝、改造、提升文化產品,不斷推進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增強文化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響力。具體而言,應包括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1.創新管理體製,培育充滿活力的文化主體。增強主體活力,對經營性文化而言,核心是改革產權體製,關鍵是轉變經營機製,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要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麵進行改革:一是改革宏觀管理體製。要通過建立資產授權經營體製,明確產權關係,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增強黨委對文化的宏觀領導和調控力,加強政府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擴大文化主體自主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轉變職能,要從“辦文化”的傳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管理文化”、“服務文化”的現代管理模式轉變,著力將文化管理的立足點從保護部門利益、便於行政管理轉變到於保障實現公行民的文化參與權、公共文化消費權、文化創造權和文化成果保護權上來,逐步建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配套完善的文化製度管理體係。二是改革文化企事業單位,麵向市場、適應市場、進入市場。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係統的改革,對意識形態屬性強的單位,確保宣傳業務的事業性質和導向正確,推進經營部分公司製改造和產業化運作,增強活力,壯大實力,提高競爭力;對意識形態屬性不強的單位,要轉企轉製,實行市場化經營。文化係統的改革,對公益型文化事業單位,保證重點扶持,引入競爭機製,增強內部活力,提高服務水平;對經營性文化單位,要推向市場,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2.創新投資機製,形成全社會辦文化的格局。改革經營性文化領域的投資體製,一要放膽,二要放手。放膽,就是對文化領域,能放開的就放開;對文化資源,能利用的就利用;對文化產業,能發展多大就發展多大。放手,就是要讓生產經營主體在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製作用下獨立自主地發展文化產業,讓各種所有製形式在公平的政策環境中發展文化產業。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意見指出,支持、引導和規範非公有製資本參與各類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非公資本投資教育、科研、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包括非營利性領域和營利性領域。評論人士認為這是文化體製改革的一個好信號。在此文件精神下,市場準入放寬,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國家、社會和個人投資文化企業,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導、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的格局。要像鼓勵發展民營經濟那樣鼓勵發展民營文化產業。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用好用活社會資金。如果考慮到甘肅曆史上對文化的投入欠賬較多,更應該積極地利用民營和其他社會資本以及經營理念,走投資主體多元化之路。應大膽地嚐試文企聯合、事企聯合的路子,怎麼有利就怎麼發展;應該像經濟體製改革和創造溫州模式一樣,在發展先進文化,推進文化投資方麵,不斷創造新的經驗,不斷有新的突破。改革公益性文化領域的投資體製,一要放活,二要放心。放活,就是要改變政府包辦文化事業的狀況,除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大量社會公益文化可交由社會興辦,或吸收社會力量興辦。放心,就是要相信引入社會力量辦文化事業,不會改變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政府通過加強管理,引導其健康發展。政府可退出的一定要退出,政府該投入的一定要投足,並保證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要探索向社會募集文化公益資金的多種渠道和方式。鼓勵文藝團體、文學藝術創作機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積極麵向社會、麵向市場,發展藝術產業和智力產業,增強活力,壯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