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中篇(11)(3 / 3)

(一)甘肅生態環境的嚴峻性

甘肅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以“缺水型”為主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其基本狀況是:“三分山、三分草、二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其生態環境狀況表現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總體惡化。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及沙塵暴頻繁發生等,表明生態環境惡化已經非常嚴重。據統計,現在全省水土流失麵積已達全省土地總麵積的83.49%,沙漠化麵積逐步加大,全省31.47%的土地麵積已沙化,有1000多萬畝農田存在著沙漠化威脅。全省有7個市、21個縣處於風沙前沿;幹旱少雨,幹熱風、沙塵暴等生態災害交替發生;森林和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覆蓋率僅為9.04%,植被覆蓋率僅為23%左右(據文獻記載,曆史上甘肅曾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漢書·地理誌》記載,當時“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屋”,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在40%~50%);草原超載放牧,全省90%左右的天然草地不同程度退化,荒漠化草地已達38.5%;水資源短缺不及全國人均指數的一半,水環境承載力有限,流經城市的河流汙染嚴重,全省劣V水質河段已達到三分之一;城市和工業集中地區環境汙染嚴重,全省絕大多數城市空氣質量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甘肅雖然位居長江、黃河上遊,又是一個內陸河較為密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哈爾騰河)的省區,但作為黃河重要蓄水池的黃河首曲——瑪曲(占黃河補充水量45%),由於氣候幹旱、黃河改道、超載放牧等綜合因素影響,40%的草場嚴重退化,沙化麵積已達9.2萬畝;加上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直接影響著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安全;甘肅、青海、內蒙三省區直接覆蓋的祁連山主要水源涵養林、灌木林,已從1950年的800多萬畝下降為400多萬畝;尤其是河西內陸河下遊地區生態功能退化,若不加以遏製,致使巴丹吉林沙漠、騰戈裏等沙漠在河西會合,將給河西地區和我國北方地區帶來巨大的生態災害,特別是削弱沿長江、黃河、河西內陸河形成的六條綠色屏障(阻擋沙塵暴等)的作用。

另一使人對甘肅環境倍加憂慮的因素是,西部大開發本是促進甘肅省經濟發展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但在開發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環境問題。一是隨著西部大開發中一些工農業項目的上馬,生產、生活用水急劇增加,令生態用水的突出矛盾更加尖銳化。二是西部大開發必然要實現西部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這帶來了很大的環境壓力。三是在進行資源開發和公路建設中,有些管理工作和保護措施跟不上,導致生態建設步伐跟不上生態破壞速度。四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東南部沿海地區將勞動密集型、資源開發利用型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方麵企業向西部轉移,出現了一些環境汙染轉移的情況。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甘肅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危害。惡化的生態環境是群眾貧困的主要根源。目前,甘肅農村貧困人口80%以上生活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如果不能有效地控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擴展趨勢,將嚴重影響甘肅可持續發展和安定團結。在這種背景下甘肅省委省政府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甘肅的高度提出把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出生態環境建設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奮鬥目標,顯然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這不僅有利於整合配置我省有限的環境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而且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循環經濟,從而實現自然資源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的良性循環。

(二)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

甘肅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突破水資源短缺瓶頸,二是恢複植被,根治水土流失,三是遏止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展。完成這一任務,要大力推進循環再生的綠色經濟,切實轉變“三高一低”的經濟增長方式,切實發展循環經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節約型經濟、節約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