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近幾年也在不斷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積極推進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的改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快了集團化建設步伐。2002年以《甘肅日報》為基礎組建了甘肅日報報業集團,2004年在原甘肅人民廣播電台和甘肅電視台的基礎上,組建了甘肅廣播電影電視總台(集團)。兩大集團的組建,理順了管理體製,有效整合了資源,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5年底,以甘肅人民出版社為基礎,為充分發揮《讀者》雜誌的品牌效應,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組建了甘肅《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壯大了實力,提高了競爭力。
二是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單位內部改革。大部分國有文化單位進行了內部勞動、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逐步推行了全員聘用製,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做到了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活力。省廣電總台和蘭州市電台、電視台積極推進以頻道專業化、欄目個性化、節目精品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宣傳改革,推行頻道負責製、製片人製、成本核算製,形成了全新的競爭、激勵和製約機製。甘肅人民出版社打破身份界限,普遍推行全員聘用製,嚴格指標考核,收效明顯。
三是藝術院團的改革已經邁出值得肯定的第一步。藝術劇目市場化運作,文藝作品麵向市場、適應市場、走向市場的步伐正在逐漸加大,內部分配機製的變化延續了藝術劇院“二次創業”,目前部分文化單位的改革已經逐漸走向深入。在這方麵,著手較早的是敦煌藝術劇院。2004年敦煌藝術劇院和甘肅花雨酒業公司簽約,前者以其經典品牌劇目《絲路花雨》的著作名稱使用權折股100萬元,參股加盟甘肅花雨酒業公司,共同運作“絲路花雨”白酒品牌,後者則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參加義務演出,合同簽約三年。三年內花雨公司對《絲路花雨》舞劇的投資和股權回報已超過了500萬元。一次很正常的機製上的嚐試和改革,卻在全省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和議論,有的人擔心,《絲路花雨》是民族的藝術奇葩。政府應該保護,沾上商字後,會不會淪落甚至變姓?對此,敦煌藝術劇院院長陸金龍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他認為如果《絲路花雨》這個無形資產得不到開發,束之高閣,那才是最大的“罪過”。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陸金龍對外界回應說,和企業聯合,借船下海是雙贏的過程,既解決了劇院靠政府扶持“一條腿”走路的問題,又獲得了明顯的效益,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新途徑。事實上,敦煌藝術劇院在改革前的日子也是比較窘迫的,有些25年前的道具和服裝還在使用,而這次改革的最大“實惠”是不僅工資得到了保障,而且置辦了新的的音響、服裝、道具等。敦煌藝術劇院的前身是甘肅歌舞團,組建於1961年,共有職工240多人(包括離退休職工在內),40年來,敦煌藝術劇院對我省的文藝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創編了《絲路花雨》、《敦煌古樂》、《悠悠雪羽河》和《天馬蕭蕭》等大型劇目,贏得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好評。2000年,江澤民同誌觀看了《敦煌古樂》後,熱情地讚譽敦煌藝術是“國家的瑰寶,民族的驕傲”。為了開拓市場,敦煌藝術劇院打破以往的營銷機製,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同時充分調動廣大演職人員的積極性,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專長,盡可能多聯係推銷演出,實行營銷獎勵辦法。2004年,敦煌藝術劇院共演出157場,平均每2天就演出1場,共收入187萬元,演出效益實現了曆史最好的水平。由於機製上的靈活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敦煌藝術劇院的身價倍增,《絲路花雨》的演出費由以前的2萬元升至3.5萬元。敦煌藝術劇院不僅在改革機製上嚐到了甜頭,同時也在人事製度、分配製度上作了大膽的嚐試,通過實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做法,既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又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為了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敦煌藝術劇院於2002年和西北師大聯合開辦了舞蹈中專班,大大緩解了專業技術人才流失致使演職隊伍出現斷行斷檔、青黃不接的嚴重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