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篇(9)(1 / 3)

然而,打造文化精品並非易事,需要如琢如磨的功夫,不可一蹴而就。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肯付出的作風,都與精品無緣。《半月談》(2005.24)載文說,我國國有院團數千個,每年上演4000多台劇目,平均每天有十幾部新劇上演,其中不乏幾百萬元的大製作,應該說,數量之多,世界罕見。但是,由於缺乏精品意識,這些節目壽命極短,到第二年又被新的4000多台節目所取代,造成極大的浪費。甘肅也存在類似問題。文藝作品數量多,但質量不高;文藝發展規模很大,但力度不夠。如不適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有礙於文藝事業的發展。在現階段文藝創作中,我們當然不可能將每部作品都打造成精品,文藝家應正確處理普遍繁榮與精品創作的關係,在積極推進文藝普遍繁榮的同時,不斷向更高層次攀登,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總結省內外精品創作的經驗,我們認為一部精品力作的誕生,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二)精品創作的主體條件

從創作主體的方麵來說,製約文藝創作的主體因素很多,如生活積累、素質、藝術修養、審美觀念、創作實踐等,都是文藝創作必備的條件。不過對於文藝精品創作來說,除了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之外,還應該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起碼有這樣幾點當是精品創作者必備的生態基礎。

其一,德藝雙馨,涵養執著的精品意識。魯迅先生說過,從血管裏流出來的都是血,從水管裏流出來的都是水。文藝家能否創作出精品,總是與其藝德修養成正比的,並與他能否把這種藝德修養轉化為精品意識有關。近些年來,隨著文學藝術由“中心”向“邊緣”的節節挪移,文藝家的敬業精神和藝德行操正受到商品大潮的挑戰。當前有三種悖反現象容易對精品創作帶來觀念上的困惑。一是精品創作中精神功利與物質功利的悖反。就經濟效益而言,精益求精的純文藝創作不僅遠不如下海經商有利可圖,甚至也敵不過平庸或休閑之作來得實惠。文藝家出於生存之需或為名利所困,有時不得不屈就於物欲的誘惑。二是文藝作品的藝術價值與衡量作品的經濟杠杆之間的悖反。由於市場價值規律的作用,使得愈是藝術價值高的作品反而愈不好賣錢,這種精神的高投入與物質的低產出現象,易於造成審美文化市場價值體係的失範。三是曲高和寡、媚俗獲眾的悖反。通俗文藝對大眾審美文化的擠占,使得一些文藝家為擺脫“高處不勝寒”的寂寞,紛紛舍雅求俗、屈尊求活,淡化或放棄對精品的執著追求。在這種情況下,有誌於藝術追求的作家,更需要涵養藝德、高擎藝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清貧和寂寞,著意於精品創作,自律於“慎獨”之境,不為外界誘惑所動,不為功名利祿眼紅,保持一顆平常心、平靜心,避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或追名逐利。文藝史上一個屢見不鮮的現象是,大凡留存於史的精品力作都有兩種特殊的表現形態:一是創作者藝術生命的逆境生輝效應,一是精品價值的時空增值效應。前者指文藝家處逆境不屈其誌,感時艱自強不息,人生的挫折、命運的打擊、環境的窘迫、生活的磨難等諸多坎坷和不幸,不僅鍛煉了這些文藝家的意誌品質,磨礪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能力,而且還促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生活、體察人生、省思曆史、洞悉社會,最終在達成生命的大徹大悟的同時,也使文藝家蚌病成珠,在春蠶吐絲般的文藝追求中登上藝術的高峰。後者是指精品力作的曆史眼光和永恒魅力。大凡真正的文藝精品往往是曆久而彌新,隨流傳而增值,甚至由精品而達經典成為人類審美時空永恒的藝術星座。如此看來,那些坐得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文藝家,那些德藝雙馨、淡泊名利、追求執著的文藝家,也許正是創造精品的潛在的“黑馬”和真正的弄潮兒。

應該反思的是,近年來有一些作品僅僅熱衷於外在形式的包裝,就以為是創新的,如一味追求服飾、燈光的華麗、設計的精美,而對作品貧弱的思想內涵和蒼白的藝術表現力淡然處之,往往投資甚巨,收效甚微,事倍功半。還有一些作品急功近利,僅僅是為了階段性的評獎或配合某一大活動而創作,缺乏嚴謹的態度,急於將作品出爐,人為炒熱,以圖回報。結果是難有突破,難有作為。這些都與藝術的創新原則相悖離,不可能創作出真正的精品。其二,憂患蒼生,培植人文精神。精品始於憂患、始於責任、始於人文關愛,始於對社稷民生的現世關懷和對人類走勢的終極關懷。一個有誌於精品的文藝家,不能拒絕責任、拒絕憂患、拒絕愛心,不能沒有社稷意識、庶民意識。他應該關注人民的意誌和願望,關注人類的現狀和未來,擁有體察人類進步的大關懷和承擔人類苦難的大悲憫。有道是,一滴水見太陽,一粒沙子見世界;你的作品連接時代的脈搏,包含群眾的心願,才能觸動民族的神經,成為時代的代言人。其三,追求原創,找到屬於自己的話語資源和表達方式。從藝術上說,精品是一種超越,一種原創或獨創,而不是對某種藝術規則的圖解或某種創作範式的複製。因而文藝家應特立獨行,沉入藝術佳境,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話語資源和表達形式,在藝術上苦苦磨礪,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出精品、出力作,甚至出經典。追求原創的關鍵是要革除認同心理。由於某些既定的理論模式,我們的文藝審美心理中,過多地講求認同、效仿和借鑒,無論創作或批評,總想找到一個可供效法的藝術規範去認同、去膜拜,而不太注意藝術創新和標新立異。這對於精品創作來說卻是有害的。文藝精品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獨創性、一次性、超越性和不可重複性。它創造規範而不屈從規範,突破藝術法則而不是簡單地順應法則,因為它本身可能就是規範和法則。因而任何模仿、效法、臨摹都出不了大師,任何“通”而不“變”的借鑒、師承或修補都出不了精品,隻有新創、獨創抑或原創才是創造精品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實現藝術原創的最好方法是發掘屬於自己的話語資源,淘煉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文藝家一般是寫自己熟悉、體驗過的生活,寫自己能駕馭的創作題材,任何一個文藝家都會有自己的言語和表達習慣,都會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識和生活麵的閾限。如果一個文藝家能從自己的生活積累中開掘出審美的因子,又融入世道滄桑的人文精神,他就有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話語資源,從而步入從心所欲的自由境界,許多精品力作就是在這樣的生態模式中孕育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