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篇(8)(1 / 3)

不過,其中有一條規定:引進產品中不能有45%以上來自一個國家。韓國人對美國感情非常複雜,對好萊塢文化警惕性很強,所以這一條款主要是針對美國的。但同時,它對保護韓國的文化多樣性有好處,很多歐洲國家包括日本都支持這一規定。另外,配額製度也可以保證院線不是“大片”的天下,一些小製作的文藝片也有播放機會。電影振興委員會委員長安貞淑女士介紹說:“韓國在1963年就有了電影配額製度,那時候對於國產電影保護做到了極致,可是並沒有起到多少積極作用。”她舉例說,那時韓國隻有幾家電影公司,都有政府背景,當時規定隻有拍四部韓國電影,才能進口一部外國電影,但這並沒有幫助韓國電影成長起來,相反電影公司變成了為完成任務好進口國外影片而拍國產電影,大批電影花國家的錢拍出來,拷貝直接就送進倉庫裏,每年利潤全靠進口國外大片。《大長今》的導演李丙勳介紹,那時各影院和電視台都放韓國國產片但沒人愛看,“當時我們開玩笑都說,‘昨天你是不是又看韓國片了’,意思是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但不能否認,配額製度在韓國影視產業起步初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對於中國是否應該設立自己的配額製度保護中國的影視產業,國內不乏議論,譬如韓國影視作品在中國長驅直入,但中國作品卻很難進入韓國,是因為韓國市場太封閉了。而實際情況也非如此。在韓國影視公司眼裏,中國雖然沒有名義上的配額製度,但中國對於國產影視作品的保護遠遠超過韓國,中國政府可以用行政指令要求全國院線統一放映“國產大片”和主旋律影片,這樣的力度比韓國當年要大得多。韓國最有實力的影視製作集團之一的CJ媒體株式會社常務副總裁RichardShim說,由於說不清的政策限製,這幾年韓國有影響力的影片很難進入中國國內影院,韓國電影在中國有大量的觀眾,但他們主要看盜版,韓國公司很少獲益。負責中國業務的經理更是很無奈地說,CJ是一個大產業集團,在物流,乃至飼料加工等方麵都對中國有很多投資,唯獨在媒介領域很難有什麼作為。韓國公共電視台KBS的國際事務局長殷文基介紹說,他們在KBS的黃金時間播放了中國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可是中國國內所有的電視台到目前為止仍遵循著廣電總局2000年的指示:“各電視台黃金時段禁播境外劇。”KBS也曾協助中央電視台的四套節目在韓國落地,韓國普通家庭觀眾都可以看到中央電視台,可是至今為止,KBS始終不能在中國落地。這些例子說明,和中國人的印象相反,韓國的文化市場對中國一直很開放,隻是中國的作品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吸引韓國觀眾,反倒是中國的文化市場太過於地方保護了。

(二)關於韓國政府大力支持文化產業問題

不少人總結韓國文化產業崛起的原因時,總會提到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之後,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在其中,政府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明成皇後》是在大陸收視率甚高的一部韓劇。該劇借被日本人刺殺的閔妃的遭遇講述了朝鮮半島在群雄環伺的格局下最悲慘的那段曆史,是韓國近年來最著名的舞台劇,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很多韓國人感動落淚。按中國的常識,此劇非常符合主旋律,是對青少年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得到政府的幫助。但該劇製片人尹浩鎮說:“我們完全是民間公司的自發行為,政府沒有給我們任何支持。”國內有媒體報道韓國對於優秀文化作品創作者給予重獎政策,言下之意韓國優秀作品迭出是因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報道說韓國政府新設“出口獎”,對每年的出口產品和單位評選出10個獎項,像電視劇、電影、音樂等產品一旦獲“出口優秀獎”,就有獎金500萬韓元;還有“國務總理獎”為最高獎項,獎金1000萬韓元,“文化觀光部長官獎”獎金500萬韓元,“特別獎”獎金300萬韓元。這些數字粗看挺嚇人,但到韓國的人大多知道在小店吃一碗拉麵要1萬韓元,1斤牛肉要6萬韓元。

實際上,韓國文藝工作者一提到政府支持就直皺眉頭,好像是多麼不光彩的事情,金性洙導演說:“我們最怕政府支持我們,我們總對政府說,求求你們別支持我們,這麼多年來我們韓國導演已經有了條件反射,一聽說政府要支持就頭大。”他解釋說,韓國政府確實曾在大力支持電影創作,但那是軍政府時代。1970年,韓國軍政府就開始大力倡導要發展韓國本土電影事業,有符合政府意識形態宣傳要求的重點影片,國家就大量資助;影片拍完之後,還會強製性在所有影院放映,再組織機關人員和中小學學生集體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