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資源,就有了文藝原創的基礎,同時也就易於形成個性化的藝術表達方式,文藝精品就是在這樣的主體生態基礎上孕育和滋生的。
(三)精品創作的社會環境
從外在的生態背景上說,要使跨世紀的文藝多出精品,社會應當為精品生產提供適宜的土壤和氛圍,製定相關的運籌和激勵機製。
1.為精品創作營造一個寬鬆、寧靜的精神空間。在思想氛圍上,應當給文藝家以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自由。文藝創作是一種個性化較強的精神活動,精品創造離不開自由的意誌和獨立的思考,離不開對生活的獨到發現和深邃理解,而不應該有思想上的束縛和創作上的禁區。隻要創作者尊重曆史並出自良知、見從己出且符合人民大眾利益,就應該讓理性之箭自由飛放,讓藝術情思得以盡情表達,而不必幹涉人們“寫什麼”和“怎樣寫”。如果一個文藝家連精神的自由都沒有,遑論創作精品?在輿論氛圍上,應該讓文藝家走出媒體的聚焦。社會對文藝的關注往往通過新聞媒體對文藝家作品的關注來體現。然而,過多的媒體關注,頻繁的新聞追蹤,對於文藝創作,特別是精品創作並不是什麼好事。這勢必會擠占他們的創作時間,幹擾其創作心境,甚至扼殺他們的創造力。況且,有些媒體的導向還會有負麵性:一是慣於“雨後送傘”而不是“雪中送炭”,二是人為炒作,難免“捧殺”或“棒殺”,前者隻對成功者送上掌聲和鮮花,而對最需要扶持的文藝幼苗往往缺少留意和培植;後者則是精品創作之大忌,它將打破精品創作的生態平衡,敗壞其生態基礎。在心理氛圍上,應當為文藝家提供“孤獨”的境界。從生活體驗、素材積累的意義上說,精品創作需要投人生活的激流,沉入生活底層,或脫胎換骨,或萬裏采風,以體察疾苦、曆練生命、增廣閱曆、理解生活。然而對於創作過程來說,最佳的境界當是“紅塵不向門前惹”的清靜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宗教般的沉醉、犬儒式的勞苦、無我般的超脫、煢煢孓立式的孤獨,正是精品寫作的特殊要求。那種觥籌交錯的應酬、車水馬龍的喧囂,抑或是患得患失的彷徨,都是精品創作之大忌。孤獨孕育著深刻,這裏有藝術追求和人格精神的作用,更有精品創作對心態調適和環境選擇的需要。
2.調整對文藝精品的期待值,校正評價的尺度和批評的範式。精品創作是一個受藝術生態規律製約的過程,因而,社會對於文藝精品創作應做到關心而不苛求、熱心而不急躁,避免急功近利和怨天尤人。無論是社會大眾對文藝精品的殷殷期待,還是文藝家對精品力作的孜孜以求,都必須遵循文藝創作規律,符合藝術生態規律,不得急於求成而拔苗助長,或為了立竿見影而心浮氣躁,那樣勢必欲速則不達。文藝精品創作不同於一般文藝創作之處在於,它並不是具備了基本的創作要素以後,就一定能寫出精品力作的,很可能是播下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新詩泰鬥郭沫若一生與詩文為伴,可代表他詩歌創作最高成就的卻是青年時代創作的《女神》,要說生活閱曆和藝術經驗,晚年的郭老較之於青年郭沫若恐怕要豐富和老道得多。曹禺一生創作過許多有影響的劇本,但堪稱精品的卻還是他的處女作《雷雨》。這種“雛鳳清於老風聲”的現象絕非個別,它正說明了精品創作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精品總是少數,不必強求每個文藝家都出精品,也不要指望一個文藝家的每部作品都是精品。社會所能做和所應該做的,是為精品創作培植必要的生態環境,過高的期待隻會給創作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從而遏製其藝術創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