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在促進韓國旅遊市場發展上的作用也很大。韓國旅遊資源,特別是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資源並不豐富。“韓流”的擴散效應在韓國發展旅遊上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為了牢牢地把“韓流”與提升旅遊形象掛鉤,韓國國家旅遊發展局每年都會出錢組織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記者來韓國采訪,一次組織規模在100~200人之間。除了安排參觀主要名勝外,還安排記者們采訪當紅“韓流”明星,去正在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劇組“探班”等,以加大宣傳力度。韓國影視作品在海外的熱播,自然引起當地人對韓國的興趣。
韓國旅遊發展局曾在2004年做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來韓國旅遊的中國內地、台港澳地區和日本等地的遊客有近三成是為“韓流”或是受“韓流”影響而來。“韓流遊客”在中國內地、台港澳地區的更是超過50%的比例。調查還稱,“韓流遊客”共為韓國帶來了7.8億美元的外彙收入。“韓流”本身正在發展成為一個產業。
“韓流”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湧動,在國內激起了持續討論。明星張國立直言,“碰巧看過一集”,“根本不感動,隻覺得憤怒”,甚至要求限製韓劇在中國的播放,理由是,“中國在曆史上曾被入侵過,但文化上卻從未被奴役過,如果我們的電視台、我們的媒體,整天隻知道播放韓劇,這跟漢奸有什麼區別?”坐不住的不僅是我們的大腕明星,“抵禦韓流”的口號最早被提出是在台灣,因為本土演員無法接受韓流明星拿最高的片酬占用著最好的時段;而“抵禦韓流”的口號喊得最響亮的則是日本。因為僅僅2004年,韓國對日本輸出的文化產品總額高達217億美元,從《冬季戀歌》在日本掀起巨型韓流風暴後,日本媒體和明星就在不斷喊著“抗韓”、“禦韓”、“防韓”的口號。顯然,光著急沒用,龍應台女士就不無揶揄地說,有本事就拿出自己的創意來和別人比吧。這一下子點到了讓文化從業者泄氣的軟肋。文化產業背後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心,中國文化產業如何與韓國同行一較短長,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所以,還是讓我們靜下心來,理性地分析“新的亞洲偶像製造機”的韓劇,到底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取經?
(一)關於韓國政府對文化市場的保護問題
近年來學界圍繞韓國文化產業的研討會不斷,不少人對韓國經驗的解讀主要集中在韓國政府對於文化產業“全麵支持,大力保護,加強管理”。在文化部的官方網站上還可以看到,借鑒韓國經驗的結果,是要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做“全局性、係統性的規劃”。情況真的這樣嗎?說到韓國政府對文化的保護舉措,最著名的案例當屬電影配額製度。1998年4月,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地區副會長訪問韓國文化觀光部和產業資源部時提議:“隻要韓國政府削減目前的銀幕配額製度,美方將投資約5億美元在韓國20個城市建立各有10個電影院。”當時,韓國政府計劃接受,但韓國電影人卻普遍覺得這是侮辱,集體削發抗議,最終導致提議流產。
韓國銀幕配額製度的實質是在文化產品國際交流中樹立貿易壁壘,以便維護本土產品的市場份額。很多中國人在這一事件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文化產業之所以比不過韓國是因為政府在保護國內市場上做得不如韓國。但韓國文藝界人士並不這麼看,眾口一詞表示,保護市場對於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甚微,《武士》一片的導演金性洙甚至說:“我們幹這行,最怕政府來保護我們,他們別管我們就OK了!”韓國文化觀光部文化和產業振興院的官員也表示:配額製度對於保護本土文化產業意義不大。配額製度規定韓國影院一年106天以上要放韓國影片,電視台25%以上的時間要留給國產片。實際上,韓國國產文化產品實際占據的市場份額,很長時間以來一直超過配額的規定,目前高達60%,韓國電影院也都願意放本國片,似乎這個製度現在已沒有設立的必要,所以政府一直在考慮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