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中篇(7)(2 / 3)

藍皮書認為,按照產業鏈主要環節直接產生的經濟收益來看,“超女”的經濟效應已非常明顯,各環節的直接參與者所獲得的直接經濟回報累計已超過7.6億元。按照上、下遊產業鏈間倍乘的經濟規律分析,“超女”對社會經濟的總貢獻至少達幾十億元。按照品牌估價的一般方法,目前其品牌的商業價值將超過20億元。

“一個單一的文化產品取得這樣的成績,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中國社科院有關專家稱。

附錄二 韓流現象與韓國文化發展戰略

最近兩三年來,韓劇在我國甚為流行,收視率一部比一部高,《我的野蠻女友》、《外出》、《冬季戀歌》、《再見,阿郎》、《明成皇後》、《大長今》等等,結結實實地占據著各地的黃金頻道,牢牢地吸引著觀眾的眼球。“韓流”和“哈韓”這些詞彙也隨之得以廣泛流行開來。如果說早期的“韓流”還是一種萌發的、無序的和企業個體的行為的話,如今的“韓流”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綜合性的體係。在韓國政府、研究機構、市民團體、產業協會、韓國各大企業和娛樂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韓流”從流行通俗文化在其他國家受歡迎的現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娛樂產業、旅遊增長、韓國企業海外營銷和投資、文化外交為一體的一個綜合提高海外國家形象的體係。

“韓流”的快速發展,使韓國文化經濟戰略的碩果得以凸現: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2004年,裴勇俊主演的電視劇《冬季戀歌》創造了15億美元的經濟效果,使韓國國內生產總值上升0.18%。韓國媒體稱,裴勇俊及其衍生產品創造了近30億美元的經濟效果。而此前的《大長今》,僅亞洲各地的電視版權就賣了幾個億,加之旅遊及電視劇相關產品的開發,該劇產生的經濟效益也達幾十億美元,可以說是出口創彙的典範。新近完成的《外出》在亞洲10個國家同時上映,在中國的票房收入大概是1000萬元人民幣,雖然與韓國1億元、日本6億元還無法相比,“但中國未來的市場不可估量。”這就是韓國人的野心。

受益於“韓流”現象的不僅是文化界,“韓流”正日益成為韓國的國家形象品牌。因為在通俗文化領域的成功,使其他國家的受眾對韓國這個國家提高了認知和親近感,相應地這種認知和親近感也輻射到與韓國有關的其他領域。有報告顯示,2004年,韓國文化、旅遊和康樂產業整體達到117萬億韓元(約9000多億人民幣)的規模,有260萬人口從事相關工作。

韓國企業也成為“韓流”的參與者。借“韓流”的東風,韓國企業趁機加強自己產品的宣傳和營銷力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韓國企業紛紛以在當地人氣高的韓國明星為產品做廣告。LG電子中國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2004年達到70億美元,增長了43%左右,其法寶就是聘請在中國人氣很高的演員金喜善擔任在華宣傳模特。在比較排外的日本市場,韓國電子企業也借韓國連續劇《冬季戀歌》的效應改善了韓國電子產品在日本消費者中的形象。在東南亞國家,韓國企業購買了韓國連續劇播放中插播的廣告時間段,兩者相輔相成,也收到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2005年,韓國亞洲文化產業交流財團委托產業政策研究院等對有關“韓流”的經濟波及效果進行了分析。這項報告把與“韓流”相關的音像、電影、電視、遊戲等4大文化產業的銷售額和由它們間接創造的製造業、服務業、創造工作崗位的間接效果納入分析範圍。分析的數據表明,“韓流”對韓國國內經濟的連帶效益達6萬億韓元(480億人民幣),其中在中國內地市場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多,高達3.35萬億韓元(約270億人民幣)。如果把在台灣和香港所產生的效益與中國內地的加在一起,則占到87.5%。足見中國市場對“韓流”的附加值來說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