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篇(6)(2 / 3)

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預算資金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促進資金,增強導向作用。同時,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把有可能吸收的非公有經濟的發展資金更多地引人文化產業領域,也要注意吸引國有企業資金投入文化產業,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5.要大力培養經營管理人才。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人是生產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決定著對物質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人才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戰略資源。對甘肅這樣一個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來說,更是如此。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第一要素”的觀念,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製,以用好現有人才為重點,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氛圍。確立以業績為取向的人才觀,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要求的收入分配機製。允許有特殊才能的文藝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知識產權、創作成果和科研技術成果等無形資產參與收益分配。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製,提升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院校教育、崗位培訓、業務交流等各種形式,切實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加強文化專業隊伍、文化經營隊伍和文化管理隊伍的建設。要研究製定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對急需人才、拔尖人才,從職稱、生活待遇等方麵給以優惠,並采取劇目(課題、工程項目)合作、聘請客座研究員(導演、舞美、編劇、作曲、指揮)、院外畫家等形式,廣泛吸引高水平的文化藝術人才為甘肅文化事業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的文化藝術人才隊伍,為我省文化建設提供人才保證。

附錄一超級女聲:文化蓋頭下的“粉色經濟”

——“超女”為經濟至少貢獻數十億元

“在中國毛澤東的故鄉,正在掀起一輪超級女聲的熱潮”,這是外電對2005年夏國內熱門電視選秀節目——湖南衛視一檔“超級女聲”的描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極少有一個電視娛樂節目能引起影視娛樂界、文化界和商界人士的共同關注,並使其通過平麵媒體和互聯網爭先恐後地發表或褒或貶的意見。“超級女聲”何以能吸引成千上萬觀眾,其奧妙何在?一言以蔽之,超女現象背後是平民文化的崛起和草根精神的共鳴。超級女聲采取“零門檻,不設限”的報名方式,不管是美是醜、是官是民、是富是窮都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2005年年初,下至幼齒小兒上至耄耋老者,有15萬人參加了超女海選,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將娛樂的平民化發展到極點,可以想像,其後所有賽程會將這15萬人以及由其放射出去的更為龐大的觀眾群體留在電視機前。通過海選和數十次的待定、PK、投票,超女與觀眾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更重要的是,超女過去的平民身份帶有強烈的心理暗示,通過一次次的淘汰晉級,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角色換位:被賦予自信、自由、獨立、張揚等符號的超女成為心目中的自己。選秀方式也帶有平民化的濃厚色彩。超女評判采用場外短信發送、場內三人評委和30多位大眾評審相結合的方式,觀眾首次擁有決定歌手去留的權利,這使聽慣了專家評議、不擅直陳好惡的觀眾有了直抒心跡的機會,同時進一步證明了節目的透明程度、公信程度和民主程度。長期以來,與大眾文化對應的精英文化引導著價值取向,在該背景下塑造出的明星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統一的專業唱法和華美的舞台造型逐漸讓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超級女聲將評委和選手的原始狀態放大並推到前台,帶給觀眾很強的真實感和意外戲劇衝突。它用7個月的時間使“灰姑娘”變成“公主”,滿足了平民觀眾心中最大的訴求。超女現象折射出社會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的一次“變臉”,此外,在電視、互聯網和移動通訊三張網的技術支撐下,它還是一場娛樂經濟的饕餮盛宴。2006年1月,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學者們發布的“文化藍皮書”追蹤了超女的整個產業鏈條,並估算出這個節目各利益方直接總收益約7.66億元。按照上、下遊產業鏈間倍乘的經濟規律分析,“超女”對社會經濟的總貢獻至少達幾十億元。

節目製作商

在“超級女聲”的利益分配中,湖南衛視作為“超級女聲”的節目製作與播出平台,無疑是第一贏家。冠名讚助收入、廣告、手機短信構成了湖南衛視的三大主要收入來源。

第一,冠名讚助收入。該項收入采取競標的方式運作。據相關報道,湖南衛視最初對冠名權的標價僅為300萬元,而最終卻是以大約2000萬元出手。

第二,廣告收入。由於收視率的飆升,“超級女聲”的貼片廣告費也一路走高。從湖南衛視公布的2005年“超級女聲”的廣告價格表看,每15秒高達7.5萬元,年度總決賽的報價更高達每15秒11.25萬元。但據稱實際淨價僅為15秒廣告價格2萬元左右,總決賽廣告為15秒4.5萬元。根據有關數據估計,2005年“超級女聲”的廣告收入可達到3000萬元。去掉廣告代理的費用(約40%),湖南衛視至少獲利1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