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篇(4)(2 / 3)

(二)文化產業是綜合國力及地區競爭力核心組成要素之一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最主要方式,就表現為文化產業的高速增長。文化產業是經濟文化加速融合的直接體現,是當今文化競爭、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麵和新特點。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和支柱產業。文化產業借助高科技手段,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獲得了高速發展的驅動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改變了社會存在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許多國家與地區都在把這種文化經濟力或文化生產力視作經濟起飛的強力驅動器,文化產業在經濟體係中的比重快速提高,從社會生產的邊緣走向中心。從國外來看,如法國,人口5800萬,麵積50萬平方公裏,而豐厚的旅遊資源給該國帶來了巨大的收入。每年入境旅遊的人數達7000萬。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接近600億英鎊,年增長率8%,年創彙近百億英鎊。其平均發展速度近兩倍於國民經濟增長率,從業人員約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中電子遊戲機的年產值1993年就超過汽車工業的年產值。澳大利亞文化產業年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韓國最近也提出,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文化產業是最適合韓國的產業,政府正在製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在韓國經濟中起先導作用的國家幹產業。美國更是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其影視、音像產品,占國際市場40%以上的份額,出口額僅次於航空航天等行業,美國文化娛樂業也一直呈快速發展態勢,平均年收入近4000億美元。從國內來看,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大力開發特有的文化資源,發揮其對長江流域和海內外兩個輻射麵的作用,形成了廣播電視電影業、新聞出版業、文化娛樂業三大支柱型的文化產業。僅僅從上海廣播文化產業的幾個主要係統看,其增長速度是驚人的:1992年上海廣播電視係列的資產總額才2億多元,到1998年上海廣播電視係統的資產總額(未包括電影在內)已經猛增到46.7318億元,淨資產31.6602億元,總利潤4.6211億元;1998年上海電影係統的資產總值為15.7966億元,淨資產為7.7647億地,總利潤為3995萬元;全國第一個股份製的文化公司——上海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總值30.5781億元,淨資產15.5138億元,總利潤1.9954億元;上海出版係統資產總值33.8702億元,淨資產14.7785億元,總利潤1.9954億元;上海文化局資產總值6.3366億元,淨資產4.5064億元,該局財政撥款和專項經費1.4億元,以收抵支1.76億元,節餘6361萬元。加上《解放日報》係統、文彙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係統、文物商店係統等,以上總計資產總值161.3520億元,淨資產94.0957億元,總利潤12.4683億元。沿海省份的省市大都在有意識地發展本地文化經濟,挖掘本地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以文化特色支撐區域經濟的發展。浙江省、廣東省早已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思想。其實,不僅經濟發達國家與地區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也在努力將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雲南、廣西、寧夏,陝西,近些年都有諸多可圈可點的大手筆。譬如廣西,其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就很迅速。“劉三姐”原本是壯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民眾心目中美麗、聰明、善良、能歌善對、敢於鬥爭的“歌仙”形象,被典型化編成戲劇曲目、拍成電影後,“劉三姐”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優美的藝術典範,可以說,在許多人的意識裏,劉三姐就是民歌,民歌就是劉三姐,劉三姐在廣西,因此廣西就是中國民歌之鄉。人們欣賞“劉三姐”,是以消費的方式去享受民族文化,“劉三姐”為廣西人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價值。南寧國際民歌節就是以獨具廣西民族特色的民歌為支點,以“大地飛歌”民歌聯唱的文藝晚會為核心,組合少數民族服飾展覽大賽、國際民族民間文化研討會、廣西民間歌手邀請賽及廣西歌壇薈萃、國外民族民間藝術團體演出等係列活動,並貫穿以經貿洽談展銷會,作為經濟運作主線,帶來了累累碩果,其中,引入國內投資額5618億元,外資14136億美元,內貿商品成交額8414億元。真可謂“民歌搭台,經貿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