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將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負麵效應降到最低限度呢?一要借鑒曆史經驗,促成民族文化在終極價值上完成統一。我國社會自秦漢以來,由於“書同文,車同軌”,很快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語言文字的共同化也促成了各民族心理上的認同,形成了曆史上中華各民族大同化大融合的壯麗畫卷,促使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因此,在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促成民族文化的統一性過程,也是十分重要的。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促成終極價值的統一,如果缺乏終極價值的統一性,多樣化文化在文化世俗化的過程中,極易受到世俗利益的侵襲,從而對聖潔文化形成巨大的衝擊和破壞,損壞各民族神聖的精神家園,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失去良性的精神動力。二要堅持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文化的一元多樣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把“一元多樣”和“多元一體”結合起來,即在文化價值觀上堅持一元多樣化發展,而在民族實體上走多元一體格局,在豐富的民族文化的發展中,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和大同融合。文化價值上的“一元多樣論”,實質上是重新把文化的本質內涵歸結在人類的精神意識和價值理念上來,從而把文化形式的變化和文化實質的統一相對區分開來。人類文化要實現統一性,必須在精神意識上尋求“文化內涵”的共同點,並且擴大這種共同點,在形式多樣的基礎上達到人類文明的高度認同與和諧。文化內涵上的共同性主要體現在人類各種文化對於共同的“人”的生存本質、生存境況和生存理想的共同的理念上。文化上價值觀念的統一正是文化多元論者所反對的,認為那是種族優越論的體現。事實上,基本價值觀的共同性是人類文化統一思想的基本標誌之一。種族優越論隻是歪曲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而已,我們不能因為它的歪曲就放棄追求共同的人類價值。
4.創新發展地域文化,需要不斷創作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文化精品。生機勃發的改革發展的現實,為文學藝術的繁榮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進入新時期以來,甘肅的文學和美術、音樂、舞蹈、戲曲、影視等各個藝術門類,日趨活躍,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同時人們也明顯地感到,我省的文學藝術,繁榮中顯得龐雜,發展中有點浮躁。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相比,文學藝術的現狀還不能令人滿意。文化現象固然複雜,但對於現實生活的隔膜,對於普通百姓情感的疏遠和人文關懷的缺乏,不能不說是當前一些作品缺少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一切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於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係。”在當前文化反思中,鄧小平二十年前語重心長的教誨,再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文學藝術工作者應該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感受時代脈搏,體察民意人心,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良知,才有可能創作出感人的作品,給奮鬥著的人民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從而為甘肅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5.創新發展地域文化,需要不斷滿足全社會多層次、多方麵的文化需求。人民內部曆來就存在不同層次的社會群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社會群體的構成更呈多樣化和動態化的趨勢。必須充分尊重和盡量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不同文化需求,不斷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使所有人都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創造”上各盡其能,真正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努力創作一大批優秀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影視、美術、雜技、曲藝、民俗民間藝術等各方麵的藝術作品,積極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用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讓喜歡看小說的有書可讀,喜歡看戲的有戲可看,喜歡聽音樂的有優美樂曲欣賞,喜歡看電影、電視劇的有大量影視佳作可看,喜歡扭秧歌的群眾有自娛自樂的場所。各個藝術門類都有喜愛自己的受眾群體,有條件欣賞高雅藝術的可以欣賞高雅藝術,基層群眾也能有自己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有各種樂於參與的文化藝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