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創新發展地域文化,需要宗教精神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相適應。為此,要大力挖掘宗教教義中的積極因素,使宗教文化的精華成為時代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要大力弘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愛國愛教是我國各教共同的優良傳統,今天,隨著全麵建設小康進程的發展,宗教界愛國愛教的傳統要進一步發揚光大。二要充分調動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任何宗教都追求善,宣傳愛,把“做好事”、“積善”作為進入理想世界的必要條件,要求信教者“愛人如己”、“樂善好施”。在社會倫理方麵也提出了許多符合社會基本道德規範的要求,由於這些宗教道德具有較強的規範功能,因此,要引導各宗教充分挖掘教義、教規中與社會主義道德相一致的內容,發揮宗教道德對全社會道德建設的補充作用。三要積極支持宗教文化的思想建設。我國基督教界近幾年開展神學思想建設,努力推進基督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他們摒棄“上帝懲罰”、“天地末日”之說,突出上帝就是愛,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的穩步推進,提高了廣大教牧人員的整體素質,為積極的神學思想占領講道台奠定了基礎。四要善於發揮宗教在解決社會矛盾中的緩衝功能。當前,我們正處於改革發展的“矛盾凸現期”和“黃金機遇期”,利益分化、矛盾衝突時有所現,因此,要引導宗教界善於運用宗教精神文化特有的社會認同功能、心理調適功能和情操美育功能,為社會的長期和諧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五要著力提高宗教活動場所的文化品位。在不少宗教活動較多的地區,有些信教群眾的文化素質偏低,影響了整個宗教教務活動的品位,也是一些人不思致富,把自己全部希望幻想寄托於冥冥上蒼,針對這種情況,有些宗教管理部門積極開展“政策法規、時事政治和農業科技進教堂”活動,以通俗的語言和生動例證,講述國家方針和基本科技致富知識,很受信教群眾的好評。六要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在一些宗教活動較多的地區,有些信教群眾把孩子送人寺院而不送學校,極大衝擊了民族教育。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緊密相關。少數民族要走向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不斷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要通過振興、繁榮民族文化,最大限度發揮各族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各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3.創新發展地域文化,需要摒棄少數民族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客觀地講,多樣化的少數民族文化既有利於和諧甘肅的建構,也孕育著文化發展的潛在和顯性危機,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有可能產生些負麵影響。首先,人們容易把某一種文化看成是某一個民族的特定的標誌和象征,由此導致狹隘的“民族意識”,把小糾紛擴大化,把非民族問題上升到民族高度。更有些別有用心者挑撥民族矛盾,為民族之間相互的對立、仇視和爭鬥埋下隱患。這在現實中是不乏其例的。其次,少數民族文化多樣化會使一個國家和社會中的不同民族對社會共同體的統一價值產生懷疑和不滿,由此引發各民族對共同體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認同危機、合法性危機、秩序危機、合力危機與融合危機,嚴重的會導致民族分裂和國家分裂。分裂一個國家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從文化上把這個國家的各民族之間的一體化紐帶割斷。我國西部民族眾多,如果各民族文化之間不能夠體現出一種實質的統一,那麼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的局麵就很容易發生,我國西部地區曆史上民族分裂與反分裂的鬥爭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再次,民族文化多樣化還可能帶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障礙和封閉心理,不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全社會的共同發展。例如,在西部各民族中,由於語言和文字上的過多差異,各民族的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也往往造成人們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的曲解,形成民族偏見,最終也會導致社會發展的共同進程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