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繼承與創新甘肅地域文化,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文化建設具有獨特的基礎性、先導性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是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傳承一個時代的正氣,引導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和支撐。我省提出要建設特色文化大省,正是基於全麵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構建一個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環境而發起的。發揮甘肅地域文化優勢,繁榮發展先進文化可以為我們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念,可以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形成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文化責任
胡錦濤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胡錦濤同誌的講話,指明了文化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文化建設有利於鞏固社會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和諧社會是理想的社會。這種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越能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就會越能成為社會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盡管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大,民族眾多,經濟形式和分配關係多樣,社會各階層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人們在不同利益的背後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夠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著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也體現著團結、合作的精神,是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實現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的重要保證。我們搞文化建設,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有助於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思想基礎,在全社會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
第二,文化建設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先進文化內含著協調發展的理念,它所倡導的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諸多因素,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全麵進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首先要有生產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在貧困的基礎上也無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都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以物質文明的進步為依托。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經濟建設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任務尤為繁重。但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不能欠社會發展的賬,不能以損失社會的進步為代價,否則就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單純的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不可能自動帶來社會的全麵進步,不可能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單純、片麵地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不僅會付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的代價,還會造成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現象蔓延、思想道德墮落等社會問題,造成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衰退的反差。文化建設有助於培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使人們在關注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全麵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三,文化建設有利於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是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動、社會矛盾凸顯的時期,既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也存在諸多發展障礙。經濟結構要調整,社會心理容易失衡,為此,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整合凝聚作用。文化建設強調的是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會關係的作用。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利益衝突的社會,也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通過對各種利益關係、社會矛盾的調整和處理來實現社會的和諧與融洽。調整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需要相應的社會機製,也需要相應的社會文化。社會越是向多樣化發展,就越需要發揮文化的調節和整合作用。這種文化調節和整合的過程,本身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出現紛繁複雜的局麵,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培養人們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有助於避免思想認識上的片麵性和極端化,形成尊重勞動、關愛他人、維護公平、相互關愛、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