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圍繞發展經濟這個中心辦文化。他們將文化和經濟合作搭台唱戲,把“文化力”注入到經濟結構中去,並用文化去“包裝”經濟,不斷提升產品的品位和價值。寧夏舉辦的枸杞節、摩托旅遊節、電影節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中寧枸杞園”、“黃河河濱生態綠化工程”等和經濟相關的項目,同樣也滲透著文化的力量。2003年,寧夏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比全國增幅高3.1個百分點。2004年,已超過450億元。其中旅遊收入的增長占有很大比重。文化的發展實實在在促進了寧夏經濟的發展。

第三,突出重點項目,打造精品文化。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秀麗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構成了寧夏多姿多彩、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但由於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財政有限,所以,寧夏在文化發展方麵無以全麵鋪展,他們集中優勢,重點扶持發展一些優勢項目。像華夏西部影視城,近些年已在全國聞名,已經拍攝了65部影視作品,《紅高粱》、《黃河謠》、《牧馬人》、《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一部部經典影片從這裏誕生,以它的古樸、原始、粗獷和荒涼,敘寫著中國影視文化的輝煌。如今,華夏西部影視城已成為國家4A級黃金旅遊點,成為寧夏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航標。再如,寧夏將沙漠、蘆葦、水湖、飛禽等自然和諧的奇觀,傾力打造為沙湖旅遊景區,已成為全國35大王牌景點之一。而這樣的景觀並非寧夏所獨享,甘肅也有這樣的景觀,可惜開發意識不強,慢了一拍。另外,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也是自治區傾力打造的優勢項目,成為寧夏的又一張標誌性名片。寧夏創作文化精品,不僅僅表現在發展優勢文化產業這些大的項目上,從一些細小的方麵也能體現出來。最近,寧夏出版了一套叢書——《寧夏曆史名人》。應該說,類似這樣的書,每個省市都曾出版,難能可貴的是,在編纂過程中,寧夏通過古今結合、土洋結合、雅俗結合,有效保證了該書的藝術品位。所謂古今結合,指書的內容是曆史,運用今天高科技的印製工藝,把內容與形式完美地統一起來;所謂土洋結合,說這是寧夏第一本中英文雙語的綜合性曆史文化出版物,立足本土,建立與國際直接交流的平台;所謂雅俗結合,指用民俗的內容,傳遞出寧夏文化的大氣、雅氣和文氣。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在開本、版式、封麵、用紙上進行了大膽嚐試,從扉頁、目錄到內頁,精心製作,力求細節上的完美。人們從中看到寧夏的襟懷、氣度,看到寧夏的操作水平和工作作風,看到寧夏的藝術和文化品位。

(三)舉辦寧夏文化發展論壇,引來各路真知灼見

寧夏在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還積極從理論上探索文化發展遇到的方方麵麵的問題。這種理論上的自覺,是寧夏文化平穩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寧夏在舉辦文化藝術節期間,專場舉辦主旨為“文化創新與發展”的理論研討活動,來自區內外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對寧夏文化發展的曆史、現狀、未來進行討論研究。會上有人思考回族文化的現狀,有人主張讓回族舞蹈煥發活力,有人認為磅礴大氣的西夏文化應該與世界接軌,有的提出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有的則著重於文化體製改革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等等。這種理論的研討孕育了新的文化觀念,推動著文化產品生產營銷、文化產業政策調整、文化市場培育管理,理論研討正在逐漸轉化為文化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