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決定出路。在文化發展上,我們與東部沿海城市無法相提並論,但與同屬西北內陸省份、經濟欠發達的寧夏比一比,還是頗有意味的。寧夏文化發展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麵帶給我們一些啟迪:
第一,各級領導特別是決策層領導一定要在思想觀念上與時俱進,確立正確的文化發展觀念。甘肅文化曾經有過輝煌,曾經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化精品,例如《讀者》雜誌、歌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但近年來由於受“先經濟、後文化”的發展觀製約,在客觀上導致了文化建設長期滯後的局麵。文化與經濟結合不夠,現有的深層次的文化底蘊沒有有效地得以開發保護和利用,文化資源優勢未能有效發揮出來,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協調,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
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文化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文化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興,則人氣旺;人氣旺,則經濟活。同時,文化的發展必然會促進人民素質和地區品位的提升、地區形象的塑造,而一個地區整體素質的提升,又必定會促進經濟的繁榮。要重新審視文化建設的新環境、新要求,把文化工作放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注重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動作用和支撐作用,必須要從“先經濟、後文化”的思維定式中解脫出來,把文化建設滲透融合到經濟之中,充分發揮文化功能,擴張經濟的文化含量。用文化意識來驅動經濟跨越式發展
第二,抓好文化發展的載體與抓手。近些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特色文化大省的意見》、《甘肅省特色文化建設綱要(2001一2010)》,提出“要致力保護利用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開發為文化產品,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使文化產業成為甘肅新的經濟增長點”。應該說,圍繞這一目標,各地也做了大量工作,譬如隴西李氏文化節、慶陽香包節、伏羲文化節、甘南民族節,譬如《大夢敦煌》這樣在海內外叫得響的品牌,但總體來說,甘肅的文化經營還存在粗糙、散亂、影響力太弱的問題。我們舉辦的文化活動多是區域性的,省級統籌安排全局性的、富有全國影響力的活動還較少,雖有一年一度的“蘭洽會”,但其效益還未能夠得以充分體現。據悉,2006年該活動停辦。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精心策劃,對現有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篩選、有機整合,對一些地方特色明顯、能夠貼上甘肅乃至西北文化標簽的題材、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和優勢項目進行重點包裝、創作、打磨、提升層次,賦予其強烈的時代內涵。要把握正確的創作導向,抓好文化體製與運轉機製的改革,切實加強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宏觀規劃和指導,推出展示甘肅文化豐厚曆史底蘊和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在省內外產生重要影響。要打造和推出一批有影響的品牌作品、品牌活動、品牌團體和品牌文化人。這是新形勢下一個地方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打造文化品牌,其基礎或依托,可以是一座山、一條河、一個人、一首詩、一座廟、一個故事或者是豐富的物產,以此創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被人們認識,被人們牢記,被人們景仰。打造文化品牌,會帶動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富一方百姓,塑造良好的形象,對產業與文化的對接是一個很好的嚐試。打造地方文化品牌,還能提高一個地方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的全麵發展。因此,我們要切實充分發揮甘肅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在文化底蘊豐厚的地區創造看得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
第三,加強理論研討,樹立文化發展的自覺性。文化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充分認識把握這些特點與規律,有助於減少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遺憾的是,不少人總覺得理論研討太務虛,沒有什麼用處,因而他們寧肯摸著石頭過河。殊不知,拆除一條老街,毀掉一座古廟,其損失是無法再次彌補的。更何況,文化還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性因素呢!因此,在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在文化建設麵臨諸多問題與挑戰的情形下,多做些理論探討,以利於真正形成一種體現甘肅和諧發展的文化模式,這應該是我們認真對待的一個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