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濟一體化是世界性的經濟文化發展的新走向。作為過程,文化經濟一體化是指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相互包含,因而文化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大,經濟的文化取向日益強烈。作為結果,它是“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這兩種趨勢的合流。文化經濟一體化有三層含義:其一,文化的經濟化。這是指文化進入市場,文化進入產業。文化中滲透經濟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經濟力,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二,經濟的文化化。這是指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取向愈益增強,從而文化含量愈益提高的曆史趨勢。經濟文化化代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比如,商品的裝潢、設計和商品的推廣、促銷、宣傳、廣告等,在傳統意義上是單純的商品經濟現象,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生長出裝飾文化、設計文化、廣告文化、CI形象文化等,這就使得商品經濟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構成商品的關鍵價值成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社會需要不斷提高,在基本的物質層次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極大增加,比如人們對書籍、音像、影視、藝術品的需求,對娛樂服務、旅遊服務、信息網絡服務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即使物質層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文化化了。其三,文化經濟一體化。這是指在文化與經濟交叉關係的基礎上,文化、經濟形成了耦合的複合關係,形成不分你我、不分彼此的統一體。現代社會,文化與經濟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支柱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文化方興未艾,提升著管理的水平。現代商品和商業環境及營銷中蘊涵更多的文化,才能吸引顧客。人們的消費需求體現了審美化的趨向。這些都說明了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文化與經濟的結合。

從這三個方麵來考察,甘肅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愈加明顯,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

1.地域文化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對豐富的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敦煌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伏羲文化、周秦文化、石窟文化、革命曆史文化、多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等都是我省發展文化產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應該說甘肅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文化產業戰略開發區。然而,從目前來看,這些資源有些是略加利用,有的幹脆荒蕪。即使利用的部分也是投資不足、基礎差、規模小、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後,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益。與此相關,雖然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偏低,對經濟的貢獻度小,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的比例不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有限,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還存在一定差距,如上海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浙江占4%。我省的文化產業2004年僅占全省GDP的1.62%,還屬於弱質產業,支柱性產業的地位遠未確立。

2.從總體看,文化生產企業規模小,民營經濟滯後,整體狀況不佳。據甘肅省文化廳的一份統計資料,甘肅省雖然已有上萬家(個)各類文化經營單位、攤點,但發展還很不充分,從組織結構看,除《讀者》出版集團這樣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外,我省大多文化企業規模不大、實力欠佳、著名品牌還少,缺乏創新能力,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集團,使得文化發展“先天”動力不足。這種狀況與很多文化單位向市場尋求發展的觀念比較差有關。因為一談發展產業,事業單位就擔心財政斷奶,想竭力維護計劃體製;一說開發項目,就想的是政府給多少錢,搞多少投資,對政府的依賴性強,大大製約影響了文化發展的後勁。另外,在眾多文化企業中,民營經濟的滯後業已成為製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以包裝“蒼涼之美”著稱的寧夏鎮北堡影視城是西部為數不多的知名文化民營企業,身兼影視城公司總經理職位的著名作家張賢亮回顧10多年來的發展曆程,深有感觸地說:“發展文化產業的主體應當是民間經濟。”在他看來,文化產業的獨特屬性決定了個體創意在產業鏈中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隻有強有力的民營企業才能帶動文化產業步入健康有活力的軌道,否則難以發掘出具有獨創性的文化產品。他感覺西部民營文化企業太少。近些年來,民營的“傳媒公司”、“文化傳播公司”已經成為目前電視節目製作領域的主要力量。在出版、發行、廣告等領域,也聚集了大批民營資本。隻是這些資本大多還集中在東部地區。相比之下,目前西部的民營文化企業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大腕兒”。2005年在昆明召開的西部文博會上,640多家參展單位仍然以國有企事業單位為主。而國有文化單位由於體製尚未理順,在市場經濟中發展步伐緩慢。由於西部本身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欠發達,加上廣大貧困地區群眾的文化消費能力弱,所以民營文化企業的缺位進一步製約了文化產業發展後勁兒。甘肅民營文化企業大體也屬於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