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用完午餐,大約14時不到,出擊的命令再次傳來。盡管已經相當疲倦,馬蘭還是帶人升空了。8架“噴火”分成“紅色”和“藍色”兩個編隊,在爬升中穿越了濃厚的雲層。當他們剛從雲端出來時,就看到了約30架“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以及在更高處為其護航的15架Bf109戰鬥機。在看到英國戰機後,“斯圖卡”衝向雲
層尋求庇護,而Bf109則加速衝來。馬蘭下令“藍色”編隊追擊“斯圖卡”,自己則帶著“紅色”編隊迎戰Bf109。激戰中,他打中了一架,而在向另外一架攻擊後卻沒有什麼成效,原來他戰機的子彈已經打光了。
“於是結束了這個非常成功的作戰日。”這位新任中隊長在落地後總結道。這是無比成功的一天,第74中隊共計擊落擊傷敵機38架,創下了建隊以來的單日最高記錄。這一天,被記錄為“水手的8月11日”。
馬蘭不斷琢磨改進戰術。不列顛之戰期間,他放棄使用英軍標準的V字形編隊,轉而以德國空軍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發展出的四指編隊為基礎,形成了一種編隊更為鬆散但也更加靈活的隊形,效果良好。從他上任時到當年聖誕節,第74中隊在馬蘭的帶領下,共打下84架敵機,在各戰鬥機中隊中名列前茅,而馬蘭本人也因此獲得了“優異服務勳章”。
“水手”的十條準則
雖然率部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是部下對馬蘭的評價褒貶不一。不喜歡馬蘭的人把他描述為一個賭徒,經常欠飛行員們的錢,把大部分空閑時間用於陪伴住在比金山附近的妻兒。喜歡馬蘭的人,說他嚴於律人律己、善於團結隊伍。不過一個事實是,盡管弗裏伯恩因“剝皮溪之戰”一直對馬蘭持保留態度,馬蘭卻時常讓他代行管理中隊之職。另一個事實是,每當部下達到一定戰果時,馬蘭都會積極為他申報各項榮譽。後來繼任馬蘭出任第74中隊長的約翰·帕克的總結或許是最為恰當的:“‘水手’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的冷靜、堅定的風格、天賜的出奇好視力……他是一名天生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和曼諾克一道共同成就了第74中隊。”
當時,英國著名肖像畫家庫思珀特·奧德正在創作不列顛之戰英國飛行員群像係列,如果能被這位一戰時的飛行員選中作為繪畫對象,絕對是莫大榮譽。馬蘭就被奧德欣然選為最新的取材對像,尤其難得的是,奧德在為他繪製了一幅標準的素描半身畫像後,還特別為他加繪了一幅彩色半身畫像。能夠在奧德筆下享受這份殊榮的人屈指可數,馬蘭成了邱吉爾稱讚的“這麼少的人”中的“更少的人”。
不過,馬蘭的空戰經曆即將劃上句號。由於出眾的領導才能,他於1941年3月10日被任命為第11聯隊長,當年8月中旬正式退出了一線戰鬥。到那時為止,他的成績為27次獨立戰果和7次分享戰果,排在盟軍王牌飛行員榜單的第一位,這個成績幾年之後才被超越。
任聯隊長期間,馬蘭先是短暫造訪美國,後是來到位於蘇頓橋的英軍炮術學校,向學員傳經送寶。許多學員都對他來自親身經驗的教學產生了深刻印象,比如,“德國飛行員對戰術尤其重視,但這其實正是他們的一個缺陷,利用德國人戰鬥套路的程式化,我們大可以耍些花招來誘使他們上當”。
1943年10月,已是上校的馬蘭轉任第19聯隊長,1944年出任由自由法國飛行員組成的第145聯隊長。這個聯隊隸屬第2戰術航空隊,在諾曼底登陸期間屬於衝鋒在前的航空部隊,遠離前線久已的馬蘭不顧禁令,在登陸D日當天下午親自駕機上陣,率部出擊於諾曼底灘頭之上,又過了一把飛行癮。
此外,馬蘭總結提出的“十條空戰法則”廣為流傳,眾多英國飛行員不斷從中受益。這十條法則出現在英國皇家空軍大部分戰鬥機基地的牆上:
1.耐心等待,直到看清敵人的眼睛時才開火。
2.開火時心無旁鶩,全神貫注,雙手握杆,集中注視。
3.在空中時刻保持警覺。
4.高度能賦予你優勢。
5.直麵來犯之敵。
6.快速決斷,第一時間裏的決斷好過完善的戰術。
7.在交戰空域不要直線飛行超過30秒以上。
8.俯衝攻擊時與本方編隊保持恰當距離,以為你的空中保護。
9.主動、進攻、紀律、團隊協作,乃是空戰的要旨。
10.快速進入、痛擊敵人、改出脫離!
二戰結束後,馬蘭於1946年離開英國皇家空軍,回到故鄉南非,在家鄉投入反種族主義運動。1963年9月17日,這位空中英雄去世。
雖然離開英國久已,但是英國人卻沒有忘記馬蘭。在他離世6年後上映的戰爭電影《不列顛之戰》中,有一位由影星羅伯特·肖扮演的中隊長斯基佩,其勇猛作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談到這個角色時,導演蓋依·漢密爾頓明確指出,馬蘭就是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