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一路軍魏拯民司令(下)
人物
作者:王波
二次會師楊靖宇,共同領導南滿抗日鬥爭
據楊靖宇將軍的警衛員、抗聯老戰士王傳聖回憶,1938年5月上旬,楊靖宇根據情報判斷,魏拯民的抗聯二軍可能就在附近,遂交給王傳聖一個緊急任務——命令他在三天之內找到魏拯民。
王傳聖一路向老鄉打聽,確定魏拯民的部隊隱蔽在一個偏僻的山溝裏。王傳聖講,當他們因找到魏政委而興奮地步入山溝時,沒想到“危險”悄然而至。原來,他們還沒進溝,山上的崗哨就發現了他們,悄悄派下一個班,個個子彈上膛、刺刀明亮,還好隻是虛驚一場。
“小副官來了!”一見王傳聖等人被押來,魏拯民就明白了原委,幽默地對王傳聖說道。魏拯民當時也正急切地想見楊靖宇,不斷地向王傳聖詢問情況。
當天漸黑時,魏拯民率隊隨王傳聖向楊靖宇所在的老爺嶺東坡出發。雖然隻有短短20多裏路,出於隱蔽的考慮,隊伍隻能爬山翻崗。天黑時,隊伍隻行進至老爺嶺背坡。王傳聖建議,此地一邊是樹林,一邊是河流,目標容易暴露,招致敵人兩麵夾攻,所以不應在此地過夜。誰知魏拯民卻說:“不要緊,我看今晚住下,明天吃完早飯再走。”原來,魏拯民為人心細,他怕半夜到達抗聯一軍,會影響楊靖宇和其他指戰員休息,所以就冒險在深山裏過了一夜。
第二天,魏拯民率隊來到抗聯一軍駐地後,受到熱烈歡迎。兩軍戰士歡喜若狂。這次會師意義重大,極大推動了日後的南滿抗日鬥爭。
1938年5月11日,中共南滿省委和抗聯一軍、抗聯二軍在五道溝密營召開軍政幹部聯席會議,楊靖宇、魏拯民等參加了此次會議,史稱“第一次老嶺會議”。會議主要研究了今後遊擊活動的方向,並決定:抗聯一軍向遼西地區遠征,抗聯二軍第4師、第6師繼續在通化地區開展遊擊活動,第5師在綏寧地區活動,並負責與吉東、北滿的抗聯部隊聯係。在人事上,鑒於王德泰已經犧牲,由魏拯民兼任抗聯一路軍副總司令。
第一次老嶺會議結束後,抗聯一路軍的遊擊活動掀起了高潮。6月12日,楊靖宇親自指揮蚊子溝戰鬥,一舉消滅號稱“滿洲剿匪之花”、自吹“包打楊靖宇”的偽軍一個營;6月19日,楊靖宇、魏拯民親率抗聯一軍教導團和第2師,兵分三路,同時進攻通緝鐵路土口子隧道、第11、12老嶺河橋梁工地及陽岔工程分區。這天成為敵人“通輯線建設史上用血染成的最悲慘的日子”;6月24日,楊靖宇再襲土口子,解放朝鮮勞工250多人。
7月,正當抗聯一路軍各部認真貫徹落實第一次老嶺會議精神時,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突然傳來:抗聯一軍第1師師長程斌投敵叛變了!程斌的叛變,致使第1師基本瓦解,抗聯一路軍的軍事計劃被暴露。楊靖宇、魏拯民決定立即調整戰略,組織召開了“第二次老嶺會議”。會議作出兩項重大決定:一是考慮到抗聯一軍第1師在本溪、桓仁、寬甸一帶的遊擊區已經大部喪失,輯安遊擊區失去了西南屏障,成為敵人在通化地區的討伐重點,因此決定改變原來的部署,取消抗聯一軍遠征遼西的計劃,除一小部部隊在老嶺山區進行遊擊牽製敵人外,主力部隊向金川縣河裏地區轉移;二是撤銷抗聯一軍和抗聯二軍的番號,在總司令楊靖宇、副總司令魏拯民的領導下,抗聯一路軍編成三個方麵軍和一個警衛旅,各部隊分區作戰。
10月17日夜,寒風凜冽。因沒有渡船,部隊趟過冰寒刺骨的渾江,來到岔溝。岔溝,地如其名,是個溝連溝、山連山的大山溝,東、西、北三麵都是大山,隻有一條小溪流向南麵的渾江。
天亮後,日本飛機偵察到楊靖宇、魏拯民部隊的行蹤,立即調來1500多名日偽軍,將這支400多人的隊伍團團圍住。楊靖宇當即命令部隊轉移。可隊伍剛轉移不久,就和敵人交上了火。為搶占有利地勢,楊靖宇一麵沉著命令第3團做掩護,一麵帶領大部隊搶占岔溝製高點。戰鬥異常激烈,從早上一直進行到下午,抗聯部隊才搶占了岔溝製高點。
披山蓋嶺如同螞蟻的日偽軍,多次發動衝鋒,但全被抗聯隊伍擊敗,最終不得不暫時停下來,把山腳團團圍住。夜幕降臨,激戰後的戰場顯得格外寂靜和神秘。日偽軍滿山遍野燃起火堆取暖。從火堆的層次推斷,抗聯部隊當時被敵軍包圍了十多層。
夜裏,楊靖宇和魏拯民召開了師團幹部會議,決定從敵人兵力較弱的西北方向打開缺口,突出重圍,然後再彎向東去聯絡第4師。魏拯民的講話很簡短,他要求全軍共產黨員要以自我犧牲的精神奪取突圍勝利。他說:“我們就是戰鬥到最後一人,這個人也要把抗日救國的紅旗繼續高高舉起!”進行突圍準備工作時,決定由會講日語的特務連作向導。晚上23時左右,突圍準備工作全部完畢,天也黑滾滾的,正是突圍的好時機,抗聯部隊開始向西北移動。距離敵人越來越近,甚至連敵人坐在火堆旁說的話也聽得清清楚楚,全軍沒一點聲息,隻能聽到寒風掃落葉的沙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