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坑道作戰的黃埔戰將:黎原(上)
人物
作者:王作化 張永星 紀強
隊依托坑道工事,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上甘嶺地區進行了長達43天的激烈爭奪,在幾平方公裏地區內頑強抗擊了絕對優勢裝備敵人的猛烈進攻。在整個陣地的山頭被敵火削低2米、表麵岩石被炸成1米多厚粉末的情況下,我誌願軍部隊始終如釘子般頑強堅守住自己的陣地,殲敵達2.5萬多人,使上甘嶺成為美軍至今不願多講的“傷心嶺”。這場戰役的勝利與此前首創坑道作戰的黎原將軍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這位黃埔出身的戰將,把軍校所學知識同國內戰爭實用的工兵築城和坑道技術相結合運用到與優勢敵人的抗衡之中,讓交戰的美軍王牌師吃盡了苦頭,也使我軍積累了豐富的坑道作戰經驗。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和上甘嶺戰役60周年之際,我們根據諸多親曆者的回憶撰寫此文,以紀念我軍首創坑道作戰的黎原將軍,以及所有譜寫抗美援朝革命戰歌的老前輩。
戰將率師入朝
1950年10月,美國利用朝鮮內戰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並派艦隊入侵台灣海峽,轟炸我邊境城鎮。為捍衛新中國的安全,中國人民派出優秀兒女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經過5次攻勢戰役,中朝軍隊共殲敵23萬餘人,其中美軍11.5萬人。到1951年6月,將整個戰線在三八線附近穩定下來,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美軍統帥麥克阿瑟為此狼狽“下崗”,繼任的李奇微上將雖在第五次戰役後期發動反攻,但仍無法挽救其戰場頹勢。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哀歎:“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
在國內外反戰壓力下,美國隻得在蘇聯的斡旋下開始與中朝交戰方舉行停戰談判,被迫與我軍進行打打談談的較量。
麵對戰場形勢的變化,我軍則適時轉變作戰形式,進行以陣地戰為主的積極防禦作戰,以“零敲牛皮糖”的戰法給敵軍以重大殺傷,讓敵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李奇微歎息:“按這樣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達鴨綠江。”為此,他下令利用強大的空炮火力最大程度地殺傷我軍有生力量,迅速達成作戰企圖。然而,美軍這一次敗在了我軍黃埔出身的優秀戰將——誌願軍第47軍140師師長黎原手裏,其王牌騎兵第一師也在我軍鋼鐵防線麵前被打得頭破血流,留下了永遠的“傷痛”。
黎原,原名關俊彥,1917年4月出生於河南息縣關家店村一個農民家庭。1934年中學畢業後,他棄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十一期接受現代軍事教育。1937年8月畢業後,他隨國軍87師參加了淞滬會戰。一天,當他到戰鬥最慘烈的260旅傳達命令時,一群日軍衝到了旅部附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日本兵的黎原竟毫不畏懼地奪過旅長衛士的步槍,以準確的射擊將衝在前麵的日軍連連擊斃,嚇得其餘敵兵掉頭就逃,讓守軍士氣大振。1938年4月,他因不滿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戰況和腐敗,經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董必武等人介紹,毅然脫離舊軍隊,到延安參加了八路軍,並在抗大學習、任教,不久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擔任了八路軍359旅副營長、教導大隊大隊長等職,參加了保衛邊區的吳堡防禦戰和南泥灣大生產。1945年7月,時任教導營營長的黎原隨八路軍南下第二支隊挺進敵後,在過同蒲路封鎖線時,突遭日軍優勢兵力的包圍。危急關頭,他沉著指揮部隊交替掩護撤退,並親自用步槍向敵先頭騎兵射擊,彈無虛發地把幾個凶悍日軍打落馬下。敵人見狀大驚失色,慌忙下馬躲避這位“特戰隊員”,部隊趁機轉移陣地,掩護支隊機關和隨軍南下的中央幹部大隊安全脫險。
抗戰勝利後,黎原率部進軍東北,參與領導了改編長春偽警察的艱巨工作。後任吉林軍區警衛團政委、民主聯軍獨立第3師7團政委、第10縱隊29師85團團長等職,率部參加了東北剿匪、三下江南、秋冬季攻勢、開原攻堅戰、黑山阻擊戰等戰役戰鬥。在一次戰鬥中,遭敵機轟炸負傷的黎原被敵軍包圍在一個小村莊裏,這位“打不死的”的戰將用準確的射擊將圍攻之敵“挨個點名”,嚇得敵軍最後隻得放棄到手的“獵物”。隨後,他又帶傷率部踏著一尺多深的大雪,夜奔100多公裏,與兄弟部隊將國民黨軍1個師“包了餃子”。1948年11月,他率部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參與指揮了奇襲寧車沽、強攻新河鎮、保衛金鍾河橋等戰鬥,打得敵軍聞風喪膽,見到戴狗皮帽子的四野部隊就不降即逃。隨後,他又率部參加了圍困北平、改編傅作義部隊的特殊戰鬥。1949年4月,他率部南下,參加宜當戰役,指揮了攻占雅雀嶺、奔襲古老背、奇襲白雲山等戰鬥,取得了累累戰功。新中國成立後,他曆任第41軍140師418團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代師長,參與指揮了湘西剿匪鬥爭,為掃除百年匪患、鞏固人民政權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