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創坑道作戰的黃埔戰將:黎原(上)(2 / 3)

1951年4月,34歲的黎原擔任140師師長,奉命率部入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臨津江東西兩岸、西海岸防禦作戰等戰役戰鬥。在同年夏、秋季戰役中,他帶領部隊在40多公裏的寬大正麵上進行艱巨的陣地防禦戰,頑強抗擊了美軍10倍於我軍的火力攻擊,血戰90多天,打得美軍王牌部隊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我軍不僅堅守住了陣地,而且還抓住戰機以果敢的主動進攻將我方陣地向敵方推進了5公裏~20公裏,成為我軍陣地防禦作戰的成功範例,受到誌願軍總部和彭德懷司令員的通報表揚。他首創的坑道作戰等戰法,在我軍戰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初戰美軍王牌

同年6月19日,按照誌願軍總部的命令,黎原率部接替兄弟部隊在臨津江東岸組織防禦,以確保平壤的安全。麵對敵人絕對優勢火力的狂轟濫炸和王牌部隊的連續進攻,隻有一個師的兵力要防守正麵40公裏、縱深25公裏的地區,下撤的兄弟部隊擔心不已,連連發問:“你們能守住嗎?”黎原斬釘截鐵地回答:“能!不管‘老美’有多強大的火力,我們一定能守住陣地,絕不後退一步!”為了不打無準備之仗,部隊一上陣地,黎原就帶領各團團長和參謀人員冒著敵機的空襲,深入整個防區反複勘察地形,詳細分析敵我優劣之處和敵人可能采取的進攻方式,科學製定作戰預案。通過實地調查,黎原認為,該師防線離臨津江隻有十幾公裏,沒有戰術回旋餘地,背水作戰也不具備條件。若一線兵力不足,被敵撕開口子,後果不堪設想。為此,他大膽提出將全師兵力兵器實行前重後輕部署,各級指揮所靠前配置,指揮員向下加強指揮,同時命令部隊接防後迅速加修工事,做到能打能藏。他的提議得到了其他師領導的一致同意和上級批準,僅三天時間,黎原就指揮全師完成了防禦準備。

在我軍剛剛準備就緒,被稱為“天之驕子”的美軍騎兵第一師(以下簡稱“美騎一師”)就在空軍、炮兵、坦克猛烈火力的掩護下,與我軍“交手論劍”了。該師有160多年的曆史,是美國開國時組建的部隊,有著“開國元勳師”之稱。因其在曆次戰爭中總是充當先鋒角色,又被稱為“先鋒師”。到了上世紀40年代,該師已是美陸軍裝備最先進的王牌部隊。騎兵雖早已退出曆史舞台,但仍保留“騎兵第一師”的榮譽番號。士兵臂章上還佩有馬頭符號,成為部隊的殊榮。該師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戰功顯赫,屢戰不敗。然而,該師與我軍一交手就“黴運”連連:當其傲氣十足地充當打開通往中國邊境通道的“開路先鋒”時,其先頭第八團突然在雲山地區遭我軍包圍,死傷慘重,前來增援的第五團也遭重創,團長身負重傷。在隨後的第二、第四、第五次戰役中,該師又被我軍打得“鼻青臉腫”,死傷數千人,師長霍巴特·蓋伊少將黯然離職。第五次戰役後,美軍新任前線指揮官範弗裏特中將在美太平洋戰區司令李奇微上將的指令下,匆匆抽調2個軍和仆從國部分兵力,在西線發起進攻。美騎一師再次充當了先鋒師,其新任師長查爾斯·帕爾默少將還發誓要通過此戰挽回騎一師的榮譽。

22日上午,美騎一師以1個加強步兵連和1個坦克連的兵力,在大量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向我軍140師420團3營發起進攻。為掌握老美的秉性,黎原立即穿過敵火封鎖趕到三營指揮所,親自觀察掌握戰場情況。他發現敵人對火力依賴性大,每次攻擊前都以空、炮火力對進攻目標實施1小時~2小時的火力準備,用密集的炮彈、炸彈和凝固汽油彈將我方陣地炸成一片火海,然後坦克協同步兵發起衝擊。當進攻被我軍擊退後,再按老套路實施更猛烈的火力襲擊。對此,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黎原立即指揮部隊先避開敵人的火力鋒芒,當敵步兵展開衝擊時,再以所有輕重火器給予猛烈突擊,將暴露在陣前的敵軍打得鬼哭狼嚎,很快就喪失了進攻能力。為確保防禦的穩定,他還把在解放戰爭中的英雄班“張有班”放在230.4高地防禦要點進行堅守。激戰中,敵人用大口徑火炮向該班陣地發射了2000多發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