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亂戰”戰術發起時,戰場會進入徹底的混亂狀態,硝煙和火光使得觀察旗語信號的難度增大,可靠性降低。同時,小隊“亂戰”某種程度上是處在各自為戰狀態,統一指揮調度意義已經不大,因而從這種戰術誕生開始,海戰中的命令就要求發布盡量簡明扼要。而所謂的“代理旗艦”和“順次指揮”的設置同簡明扼要的要求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那設置“代理旗艦”、“順次指揮”的麻煩在哪兒呢?
“代理旗艦”的麻煩事
按照後世某些海軍專家們的理解,海戰中除了旗艦外,應該事先設置好代理人,依官階高低順次而下,分別坐鎮在各自的軍艦上,一旦旗艦有失,則能在第一時間裏接過艦隊的指揮權繼續作戰。
這看上去很嚴謹的設定,事實上,毫無可操作性。原因很簡單:旗艦和一般軍艦的區別不僅僅是桅杆上飄揚著司令官的將旗,跟隨司令官腳步一起來的,往往是呼啦啦一大群參謀班子和伺候這套班子的人員和器械。作為旗艦使用的軍艦,比一般軍艦多出上百甚至數百人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依照《華盛頓條約》建造的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中的首艦“南達科他”號,是專門作為艦隊旗艦設計的。為了容下艦隊司令部班子人員,該艦比另外3艘姊妹艦少裝了兩座127毫米雙聯裝高炮,艦員總數比其餘3艦多出近兩百人。這多出來的就是艦隊司令帶上艦的臨時人員。
試想,如果依照“代理旗艦”、“順次指揮”的指導思想,勢必要在參戰的每一艘軍艦(大到航母戰列艦,小到輕巡洋艦甚至驅逐艦)都要設置這麼一套複雜、龐大而繁瑣卻又不可分割的指揮班子。
這套冗餘的指揮班子對每一艘軍艦而言,負擔都不小,如果要實現“代理旗艦”、“順次指揮”的設想,勢必要在多艘軍艦上設置相同規模的旗艦班子,這樣一來,原本規模就不小的指揮機構變得更加臃腫。作為指揮機構,簡潔高效是終極目標,這與“代理旗艦”的設想顯然南轅北轍。
另外,海戰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導致“順次指揮”的設想也隻是畫餅充饑。炮彈和魚雷可不長眼睛,每一艘軍艦在海戰中被擊沉的幾率是均等的,如果在旗艦被擊沉前,事先指定的“代理旗艦”們已經都被擊沉,又將作何打算呢?
事實上,即便在和平時期,旗艦的指揮權交接也要經過一係列手續。試想在等級製度十分森嚴的海軍中,指揮權這一如此重要的權柄,如果能隨隨便便地從一艘軍艦轉移到另一艘軍艦的話,那對海軍的戰鬥力將會產生的影響,讓人不得而知。
由此可見,所謂最理想的“代理旗艦”和“順次指揮”,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如此不切實際。
事實勝於雄辯
理論上的分析終究無法代替實踐,要徹底否定“代理旗艦”的設想,還需要從實戰經驗中去總結,事實總是勝於雄辯的。
1805年,英法特拉法爾加海戰開始前,英國艦隊司令納爾遜給艦隊下達的命令非常簡單,僅僅是一句“Engage the enemy moreclosely”(粗譯:盡量靠近敵艦作戰)而已。作為這條簡單命令的補充,納爾遜另外向各艦艦長下達了指示:“萬一看不到或看不懂信號時,盡管把戰艦靠近敵人,這樣做的艦長是不會打錯的。”此後,整場特拉法爾加海戰過程中,沒有一條命令從英國艦隊旗艦“勝利”號傳出,一切都按照納爾遜事先的布置進行著,各艦跟隨旗艦“勝利”號,衝擊著法國和西班牙聯軍艦隊,與敵艦進行了一場混戰,直到最後勝利的到來。法國艦隊司令維爾納夫中將的旗艦“布森陶爾”號降旗投降後,法-西聯合艦隊裏並沒有一艘軍艦出來擔當“代理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