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爾幹遊擊戰與第三帝國的崩潰(3 / 3)

地理環境。特殊的地理環境也是德國軍隊難以消滅遊擊隊的重要原因。1941年7月初,南斯拉夫共產黨下令,要求在科保尼克山建立遊擊隊。科保尼克山是塞爾維亞最高最大的山,山上森林茂密,地形複雜。與德軍作戰的南斯拉夫遊擊隊隊員這個山區為遊擊隊提供了良好的活動空間,也為遊擊隊提供了有利的戰場。多山的地勢和茂密的叢林可以為遊擊隊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同時也便於遊擊隊實施伏擊、襲擊和隱蔽機動。遊擊戰與山地地形的結合,大大削減了德意機械化部隊的優勢。

外國支援。在鬥爭前期,巴爾幹遊擊隊接受的外來支援非常少,但是到了中後期,盟軍的援助給了他們很大幫助。英國的援助使遊擊隊及時得到醫療設備和其他裝備補給,傷員

也可被運送到北非和其他盟國控製區,遊擊隊再也不必攜帶大批傷員轉戰鄉間,解決了遊擊隊主要的後勤負擔。此外,遊擊隊還接受了英國教官的培訓,尤其是從英國人那裏學習了如何使用重炮和海軍武器,以及如何提高醫療技術。1944年初,遊擊隊員開始到駐紮在意大利和非洲的英軍營地學習武器裝備使用。這些援助有力支持了南斯拉夫遊擊隊的作戰,並為後來遊擊戰向正規作戰轉變提供了物質基礎。

巴爾幹遊擊戰與第三帝國的崩潰

對於二戰期間德國的失敗,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軍隊結構的不合理(陸軍、空軍強但海軍較弱,且海軍作戰思想落後)以及戰略重心的“晃動”——在戰略上沒有集中力量,在尚未解決英國問題的同時又對蘇聯開戰。不過,很多專家也認為,巴爾幹遊擊戰也是造成德國最終潰敗的關鍵因素。

巴爾幹遊擊戰既影響了德國對蘇聯的作戰,也影響了德國對英國的軍事行動,迫使德國分兵分勢,處於不利的戰略態勢。巴爾幹對於希特勒來說,隻是他侵略計劃中的一個插曲,因為他沒有料到南斯拉夫人會武力反抗。因此,他不得不暫時放下既定的戰爭計劃,臨時決定先搞定南斯拉夫,同時解決希臘。雖然希特勒如願以償地輕取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但是這次戰役卻使他進攻蘇聯的計劃推遲了5個星期。這5個星期的推遲,後來被證明是對納粹德

國的致命打擊。德軍在巴爾幹與南斯拉夫作戰,使蘇聯獲得了寶貴的戰爭準備時間。更加重要的是,當後來德國在蘇聯即將取勝之際,蘇聯的大雪和低溫天氣來臨,德軍的攻勢在嚴寒中不得不減弱下來。而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元帥和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發現,按照估計,要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們還需要三四個星期。而這段寶貴的時間都被希特勒耽誤在了巴爾幹!而從1941年5月底的形勢看,當時如果希特勒不進行巴爾幹戰爭,而集中力量繼續進逼英國,也可能給英國造成毀滅性打擊,甚至美國想救英國都來不及。由此可見,巴爾幹遊擊戰對納粹德國命運的影響是何其之大。

巴爾幹遊擊戰還有效削弱了德軍的後續作戰能力。德國原想在巴爾幹建立一個突擊英國地中海交通線以及近東、北非的戰略基地,並利用這一地區的資源支持蘇德戰爭。但是,巴爾幹遊擊戰使德國不僅沒有達到這一戰略目標,反而在這一地區消耗了大量的戰爭資源,削弱了德國的戰爭基礎。巴爾幹遊擊隊總體規模雖然並不龐大,但是卻牽製了大量的德國正規軍隊。德軍要消滅一支數量並不算大的遊擊隊,經常需要使用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正規軍隊這樣,他們投入正麵戰場的兵力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數據表明,巴爾幹遊擊隊對德軍的牽製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希臘的抵抗運動牽製了法西斯12~14個師,約30萬人;南斯拉夫的抵抗運動僅在1944年9月底就牽製了近20萬德軍、23萬偽軍和2.5萬匈軍;德國為了控製羅馬尼亞,不得不部署了47個師和5個旅。這些德軍加上相應的作戰資源,如果用於正麵戰場,將對蘇德戰爭和盟軍第二戰場產生重要影響。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戰略家利德爾·哈特甚至認為,正是德國發起的巴爾幹戰爭,使他們喪失了戰勝蘇聯的機會。而蘇德戰場上的失利是德國戰略成敗的轉折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巴爾幹遊擊戰間接導致了第三帝國的潰敗可能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