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盡快解決南斯拉夫遊擊隊,德軍準備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這一次,德軍動員了5個師共15萬兵力,意大利軍隊也出動了3個師,另有1.8萬“切特尼克”分子和克羅地亞效忠傀儡政府的部隊參加。在作戰過程中,德軍和克軍從北部和東部發動攻擊,意軍則從西部展開行動。鐵托的策略是向波斯尼亞東部地區退卻,準備向黑山地區轉移。但是遊擊隊必須穿越敵占區並渡過內雷特瓦河,途中還將直麵1.2萬“切特尼克”分子的阻擊。當遊擊隊到達內雷特瓦河岸時,果然遇到了“切特尼克”分子和意軍。遊擊隊重創意軍,並把“切特尼克”分子打得潰不成軍。成功渡河後,遊擊隊繼續向黑山進軍,並一路消滅阻擋他們的敵人,最終成功突圍。遊擊隊突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選擇了正確
的突圍方向,即從敵人的薄弱部位(“切特尼克”分子和意軍的方向)實施主要突破。
1943年5月,德軍發動對南斯拉夫遊擊隊的第5次進攻。此前,盟軍聯絡官來到南斯拉夫遊擊隊。此次進攻的部隊包括德軍、意軍、保軍和“切特尼克”分子,總兵力達12萬以上。德軍的作戰企圖是把鐵托遊擊隊包圍在門德內哥羅的山地。鐵托的突圍作戰主要包括阻擊和突圍兩個部分,其中遊擊隊3師負責阻擊德軍,1、2、7師負責突破敵人包圍。這一次,德軍正確判斷了遊擊隊的突圍方向,致使遊擊隊的突圍作戰十分慘烈,最終遊擊隊於7月中旬以犧牲8000人的代價成功粉碎了德軍的作戰企圖。
不過,遊擊隊的英勇表現,使盟軍聯絡官認為他們是值得支持的。1943年9月,英國向鐵托遊擊隊總部派遣了由菲茨羅伊·麥克利什準將率領的一個全權軍事使團。同月,意大利投降,南斯拉夫遊擊隊乘機包圍意大利10個師,解除他們的武裝,解放了原來意軍控製的大片土地,並利用願意與遊擊隊並肩作戰的意軍部隊,建立了3個意大利遊擊隊師。
失去意大利配合的德軍更加被動,他們不得不派部隊填補意軍留下的真空地帶,而遊擊隊則乘機快速發展。1943年底,鐵托遊擊隊的總兵力已達30萬,控製了南斯拉夫近2/3的國土。此時,德軍發起了對南斯拉夫遊擊隊的第6次進攻。德軍這次沒有像前幾次那樣實施大規模圍剿,而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德軍的進攻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樣沒有重創遊擊隊。1944年,德軍為減輕其他戰場的壓力,希望通過一次大的行動徹底解決南斯拉夫遊擊隊。4月,德軍發起了第7次清剿。這是德軍對南斯拉夫遊擊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擊行動。戰鬥在幾個地區同時打響。德軍傘兵還突襲了鐵托的指揮所,但鐵托在衛隊的保護下成功脫險,飛往意大利,在維斯島建立了新指揮部。1944年下半年,南斯拉夫遊
擊隊打敗德軍的多次進攻,發展為擁有50個師、40萬人的強大武裝力量。10月,南斯拉夫遊擊隊與蘇軍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5年5月5日,在蘇軍的配合下南斯拉夫全國解放。
在南斯拉夫遊擊隊獲得勝利的同時,巴爾幹其他國家的抵抗運動也相繼取得重大進展。1943年11月3日,希臘全國解放;1943年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全國解放;1944年,德國的兩個盟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發動內部起義,並很快調轉槍口對準納粹德軍;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全麵投降協議,巴爾幹戰事結束。
德國在巴爾幹的失敗
為什麼強大的德軍能夠快速打敗巴爾幹各國的正規部隊,卻在遊擊隊的挑戰中敗下陣來?除了遊擊戰本身具有的非對稱優勢,以南斯拉夫遊擊隊為代表的巴爾幹遊擊隊,擁有為祖國利益英勇戰鬥的獻身精神、正確的戰略戰術、特殊的作戰環境和外界的支援等,這些都是打敗德軍的重要原因。
戰鬥精神。麵對強大的機械化軍隊,巴爾幹遊擊隊惟有以精神力量與之抗衡。以南斯拉夫為例,雖然舊政府在德國的威脅利誘麵前屈膝投降,但是不願忍受屈辱的南斯拉夫人民很快就發起了反抗。南斯拉夫遊擊隊員在裝備低劣、補給不足的情況下,長期堅持戰鬥。在條件不好時,遊擊隊員們甚至在冬天光著腳行軍打仗。資料顯示,至1943年1月,有的部隊仍然有近半數戰士沒有鞋。在嚴酷的戰鬥中,南斯拉夫遊擊隊員顯示了頑強的戰鬥意誌,他們不僅能打巧仗也能打硬仗。在1943年德軍實施的第5次圍剿中,雖然遊擊隊的突圍方向被德軍判斷出來,並且遭到強大敵軍的阻擊,但是遊擊隊員們不顧傷亡堅持戰鬥,在付出犧牲8000人的代價後贏得了反圍剿作戰的勝利。
遊擊戰術。從實戰情況來看,遊擊戰的先天優勢在德國強大的機械化部隊麵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必須依賴龐大的保障體係,而遊擊隊正好可以通過破壞這個保障體係間接打擊德軍,使其無法順利實施作戰行動。雖然德軍機動能力很強,但是在山地和其他複雜環境中,其機動性仍然無法與遊擊隊相比。正是因為這一點,在幾次的圍剿作戰中,德軍雖然成功把遊擊隊“擠走”或包圍,但是很難像對付正規部隊那樣將其全殲。而由於對裝備與保障要求較低,使得遊擊隊的“再生”能力非常強,在受到損失後能很快恢複。此外,正確轉換作戰形式也是重要因素。在抵抗運動初期,巴爾幹各國的武裝力量都以小規模的遊擊破壞行動為主要鬥爭形式,隨著敵我力量此消彼長,遊擊戰逐漸發展為運動戰。等德軍勢弱後,不斷正規化的武裝部隊在外來力量的支援下發動反攻,並最終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