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遊擊戰與第三帝國的崩潰
軍事縱橫
作者:吳強
對於納粹德國而言,1942年是一個命運轉折年。德軍在蘇聯和北非的失敗,以及美國的參戰,使德國的好運走到了盡頭。用邱吉爾的話說,這一年是德國侵略戰爭結束“序幕”的“尾聲”。這種局麵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蘇德戰場波瀾壯闊的正麵作戰是扼製德國侵略計劃的關鍵,但是巴爾幹遊擊隊長期艱苦的鬥爭也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巴爾幹遊擊戰通過牽製大量德軍,消耗德國戰爭資源,迫使德國分兵作戰,間接促成了德國在正麵戰場的失敗。有專家甚至認為,如果不是巴爾幹遊擊隊的頑強抵抗,德國就會在巴爾幹擁有一個穩定的基地,並可充分利用這一地區的資源對付蘇聯和英國。如果真是這樣,二戰的進程和結局可能都會發生改變。
德國1941年的迅速勝利
1940年,希特勒用威脅加利誘的方式,把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拉入軸心國集團。在他看來,通過這種“和平”的方式同樣可以控製南斯拉夫。於是,德國開始對南斯拉夫實施內部策反和外部施壓。
果然,在德國的強大壓力下,南斯拉夫開始動搖。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政府派首相和外相前往維也納,正式加入德意日三國軸心集團。但希特勒沒有想到,加入軸心國的隻是南斯拉夫政府,而不是南斯拉夫人民。南斯拉夫政府加入軸心集團後不久,南斯拉夫人民就發起了強烈的反抗運動,舊政府很快被推翻,首相和外相被捕,攝政王保羅被驅逐出境,17歲的王子彼得即位。
“和平”控製南斯拉夫的嚐試失敗後,德國隨即開始使用武力。在彼得王子即位的第二天,即1941年3月27日,德國最高統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南斯拉夫實施“毀滅性”打擊。很快,德意匈三國軍隊共32個師,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當時,怒氣衝天的希特勒可能沒有想到,他在盛怒之下做出的這個缺乏戰略考慮的決定,將葬送德意誌第三帝國。
不論希特勒的決定是否正確,部隊的執行非常堅決。1941年4月5日夜,入侵行動開始。德意航空兵首先對南斯拉夫各機場、貝爾格萊德和其他城市實施猛烈空襲。6日黎明,
德軍以壓倒性優勢全力攻向南斯拉夫。德軍坦克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在進攻的第一天就推進數十公裏。隨後,德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13日,德匈軍隊進入被炸得殘破不堪的貝爾格萊德。15日,南軍停止抵抗。17日,南軍殘餘的28個師投降,國王和政要逃往希臘。在與南斯拉夫作戰的同時,德軍由15個師組成的第12軍團左翼,於4月6日向希臘軍隊發起進攻。9日,德軍占領薩洛尼卡,希臘東馬其頓集團軍投降。23日,希軍簽訂投降書。27日,德軍進占雅典,希臘國王和政府要員流亡英國。29日,德軍進至伯羅奔尼撒半島南端。倉促派到希臘助戰的英國遠征軍在損失近1.2萬人以後,毀掉重武器和運輸工具,經海路撤往克裏特島。6月2日,德軍攻占克裏特島,希臘國土全部淪陷,巴爾幹被德國法西斯控製在鐵蹄之下。不過,德軍以較小的代價輕取南斯拉夫和希臘後,並沒有獲得一個平靜的基地,而是拿到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難以對付的遊擊隊
德國控製巴爾幹以後,受製各國相繼發起了反抗奴役的遊擊戰爭,其中南斯拉夫遊擊戰的影響最為特殊。南斯拉夫人民的做法在其他巴爾幹國家中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德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基礎。希特勒在簽發消滅南斯拉夫的“第25 號指令”中明確指出:“南斯拉夫的軍事政變已經改變了巴爾幹的政局。”南斯拉夫的遊擊戰爭為何會讓希特勒發出如此感慨呢?
德國軍隊在1941年獲得決定性勝利後,原以為巴爾幹會成為他們進攻蘇聯的基地,但是這個基地並不穩固。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約瑟普·布羅茲,決定團結整個南斯拉夫來反抗德國。約瑟普·布羅茲就是後來名聲顯赫的鐵托。鐵托麵臨的形勢非常嚴峻:遊擊隊的當麵之敵不僅有強大的德國軍隊,還有南斯拉夫前軍官德拉卡·米哈伊洛維奇領導的“切特尼克”組織。鐵托原想團結“切特尼克”組織一致對抗德國,但這個組織最終淪為法西斯的幫凶。
為堅持戰鬥,鐵托的遊擊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靈活戰術,當德軍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大規模清剿時,他們並沒有與德軍正麵對抗,而是不斷後退,以空間換取時間,從而有效削弱德軍的攻擊銳勢。在1941年~1942年的反圍剿行動中,遊擊隊共後撤了約150英裏。遊擊
隊的這種後撤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潰敗,而是一種戰術。在撤退過程中,遊擊隊取得了重大勝利,占領了亞伊采和比哈奇兩座城鎮,並逐漸控製了大片地區。鐵托還召開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會議——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