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型是一款以防空為主的驅逐艦,采用隱身設計,上層建築低矮,桅杆光滑。“桑普森”相控陣雷達安置在主桅杆頂部,為了降低成本,隻有2個板麵,少於“宙斯盾”係統的SPY型四麵雷達,更少於“地平線”級的八麵相控陣。雖然可以通過旋轉掃描來彌補數量的缺陷但仍會留下一定時長的空隙;防空導彈是法國研製的6套8單元“席爾瓦”A50 垂直發射裝置,安裝48枚“紫苑”15/30 防空導彈,遜於“阿利·伯克”級的MK41垂直發射係統,既做不到一坑多彈,也不能整合反艦導彈,限製了載彈數量和結構。因此,在建造第二批時,英國人就用美國的MK41係統取代了“席爾瓦”,不僅將“紫苑”更換為更加成熟可靠的“標準”導彈,還可裝備“戰術戰斧”巡航導彈。
45型也安裝了“魚叉”反艦導彈,不過是從退役的22型護衛艦上拆下來的,彈齡過大,戰備完好程度低,並且由於經費不足,隻有4艘安裝了“魚叉”反艦導彈,其餘2艘隻預留了安裝空間,反艦火力極其薄弱,成為純粹的“防空艦”。
原本英國國防部打算建造12艘45型驅逐艦,在2014 年之前全部進入英國海軍服役。但飄搖的英國經濟已經無法支撐這樣大的開支了。艦隻總量先是縮減至8艘,2008年又被腰斬到6艘。最初國防部給出了66 億美元的預算,但實際造價卻高達95億美元(60億英鎊)。原因無他,一是削減數量導致單價上升,二是過多采用新技術。其實,采用美國的技術,甚至直接購買“阿利·伯克”級,既便宜又省事,但考慮到維持奄奄一息的英國造船工業,英國國防部還是吞下了這枚昂貴的果實。
即便是建成並服役的首批45型驅逐艦,其作戰能力也隻停留在紙麵上。“海毒蛇”導彈多次試射屢屢失敗,直到2012年5月才成功;“紫苑”導彈的試驗進度也慢於計劃。此外,該艦還缺少“弓箭手”和“天網”等通信係統,使該艦同其他軍事作戰平台共享信息的效率大大降低。盡管如此,相對於難產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和事故頻出的核潛艇,“大膽”級45型驅逐艦好歹給皇家海軍挽回了一些顏麵。
核潛艇:事故頻出
英國的核潛艇分為攻擊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英國核威懾的惟一執行者,英國的核潛艇力量在皇家軍隊中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地位。
英國現有4艘“前衛”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可搭載16枚“三叉戟”核導彈,每枚導彈可攜帶4枚~6枚核彈頭,最大射程達1.2萬千米。不過其高昂的使用和保養費用把深陷金融危機的英國政府壓得透不過氣來。布朗主政時代曾提出將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削減至3艘,並推遲“三叉戟”導彈的升級計劃,預計將在今後10年內節省大約10億美元的開支。去年7月,英國國防部又與私人承包商ABL集團簽署了有效期15年的合約,將“三叉戟”核導彈的維護保養工作轉交給該公司,以節約資金,裁減後勤軍人。
攻擊型核潛艇方麵,主力是7艘“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該艇水下排水量5200噸,動力為一座羅·羅公司的PWR1型壓水堆,兩台通用公司的蒸汽輪機,可提供15000馬力;開創性地使用了噴水推進器,在滿足安靜性的前提下,驅動潛艇達到32節/小時的最大速,潛深達600米;武器方麵,艦艏有5具533毫米口徑魚雷管,可以發射“矛魚”重型魚雷、“魚叉”反艦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具備強大的反潛、反艦、對陸打擊能力。1983年~1991年,英國共建造了7艘“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到目前為止,已服役超過20年,
前3艘計劃於2015年前退役,後4艘則接受現代化改裝,艦體延壽,以發揮餘熱。但畢竟服役已久,於是英國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下一代攻擊性核潛艇計劃,即“機敏”級。
與“特拉法爾加”級相比,“機敏”級外形尺寸和排水量更大,水下排水量達到了6800噸;雖然排水量增大,但艦員總數卻從“特拉法爾加”級的130人降到了109人,表明其自動化水平提高;能攜帶更多的武器和更先進的電子設備,可發射“旗魚”魚雷、“魚叉”反艦導彈、潛射“戰斧”巡航導彈,可備彈總數為38枚;更好的管路設計、消聲瓦、流暢光滑的艦體、先進的噴水推進方式使其擁有更好的安靜性。“機敏”級指揮官稱“英國海軍一旦擁有‘機敏’,就好比贏得了英超冠軍。我們將成為潛艇艦隊中的曼聯”。
同“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和45 型驅逐艦一樣,“機敏”級也麵臨建造數量削減的命運——從最初的10艘削減至現在的7艘,分別是“機敏”、“伏擊”、“機警”、“勇敢”、“阿伽門農”、“安森”、“阿賈克斯”。服役時間也推遲了8年。首艘“機敏”號於2007年6月水,“伏擊”號則於2010年12月下水,目前“機警”號、“勇敢”號和“阿伽門農”號在建造中,“安森”號已收到正式訂單,最後一艘“阿賈克斯”號還未收到正式訂單,不排除被撤銷的命運。最後一艘“機敏”級核潛艇估計2024年才能完工。考慮到“機敏”級延期,軍方正在設法延長“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的服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