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8節買進與賣出之間的差額——貿易順差與逆差
從前有兩座島嶼,名字分別叫做勤儉島、揮霍島。勤儉島的居民人如島名,勤勞節儉,每天努力工作以產出更多的食物。食物除了滿足本島居民的需要外,還能出口到揮霍島。居民們節衣縮食,把儲蓄下來的錢用於擴大再生產。與勤儉島不同,揮霍島上有些居民沒有工作,卻很喜歡消費。他們用本島發行的債券作交換,從勤儉島進口食物。債券、食物均以“揮霍島幣”計價。
隨著手中債券的大量增加,勤儉島居民開始少收債券,轉為直接收取揮霍島幣,再大量購買揮霍島土地。最終,他們有望買下整個揮霍島。然而,失業者不見得就比別人笨,揮霍島人不甘心成為地主家的佃農,大量湧入印鈔廠,開足馬力地發行揮霍島幣。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貨幣發行量過大之後,揮霍島幣及其化身——債券都變得不值錢了,數量保持不變的土地因而變得很值錢。這給勤儉島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多年積蓄下來的揮霍島幣、債券一天天地貶值,本來想在揮霍島買套別墅,現在卻連一個車位也買不起了。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揮霍島人的情況也不太妙。貨幣貶值之後,有些勤儉島人拒收揮霍島幣、債券。從勤儉島進口食物變得不太容易,輪到揮霍島人節衣縮食了。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勤儉島上的食物銷售困難,生產停滯,大量香噴噴、白生生的牛奶不得不被倒入河中。兩敗俱傷之後,二島居民都開始反思了。勤儉島人發覺,刺激消費、啟動內需太重要了,既然食物生產過多,每個人就都得多吃一些,也別減肥、儲蓄了。揮霍島人也認識到,沒什麼不能沒工作,有什麼也不能有過多的債務。如此過了幾年,勤儉島人揮霍,揮霍島人勤儉。然後角色互換,再來一次輪回……
故事中,勤儉島在對外貿易中,處於明顯的順差地位。而與之相反,揮霍島則處於逆差地位。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進口貿易總額大於出口總額,俗稱入超,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而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
“勤儉島和揮霍島”是美國投資大師巴菲特講過的一則寓言故事,他以揮霍島的貿易逆差來比喻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並指出它會給國家帶來巨大危害——導致美國的淨資產以驚人的速度向海外轉移。那麼,究竟是順差好還是逆差好呢?這需要我們理性地加以分析。
國際收支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彙市場上外彙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從而使得外彙的彙率上漲,本幣的彙率下跌。如果該國政府采取措施幹預,即拋售外幣,買進本幣,政府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彙儲備,而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本國貨幣的貶值。政府的幹預將直接引起本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又將引起國內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經濟下滑,失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