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豐田汽車公司基於精益生產方式的國際化戰略實踐(1 / 3)

豐田汽車公司基於精益生產方式的國際化戰略實踐

案例分析

作者:霍媛 呂學靜

豐田汽車公司(トヨタ自動車株式會社,Toyota Motor Corporation,以下簡稱“豐田公司”)創立於193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主要以生產軍用卡車為主,當時技術水平在世界上處於落後地位。二戰後,尤其是進入70年代後,豐田公司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期,全球業績表現突出。豐田公司通過學習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不斷創新,僅用 30餘年的時間就形成了以汽車為主,範圍涉及鋼鐵、機床、農藥、電子、紡織機械、纖維織品、家庭日用品、化工、化學、建築機械及建築業等眾多項目的世界汽車業界巨頭。

自2008年開始,豐田公司取代通用汽車公司而成為全世界排行第一位的汽車生產廠商,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員工總數31.77萬人。根據豐田公司2011年3月發布的十年全球新戰略,日美歐之外的新興市場將是其重點發力的領域,預計五年內,新興市場的銷售份額要與日美歐市場持平,而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將成為了新興市場的主力戰場。

一、豐田汽車公司的國際化戰略發展階段

從1957年向美國市場出口皇冠汽車拉開國際化序幕到現在,日本豐田公司的跨國經營戰略經曆了出口主導型、回避貿易摩擦型、市場重視型以及本地化 (又稱全方位全球化 )四個戰略發展階段,呈現出繼承、突破、發展、演變四大特征。

(一)第1階段:以繼承為特征的出口主導型戰略 (二戰結束~1985年)。豐田公司最初的跨國經營是以進出口貿易體現,其出口戰略經曆了通過專業進出口商出口、自營貿易出口以及直接在海外設立銷售網點的發展過程。但大量出口造成的同進口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失衡和貿易摩擦迫使豐田公司不得不改變以出口為主導的跨國經營戰略。

(二)第2階段:以繼承和突破為特征的回避貿易摩擦型戰略(1985~1990年)。為了回避貿易摩擦,豐田公司開始在海外投資生產。海外投資生產又分為: 20世紀 60年代~ 70年代的對應汽車國產化政策型和 80年代的突破美歐配額限製型兩個階段。可以說,以突破美國對日本配額限製為背景的海外直接投資,使豐田公司的海外生產得到了急速發展。

(三)第3階段:以繼承、突破、發展為特征的發展現地市場戰略(90年代)。為最大化本地市場份額,豐田公司不斷強化國際分工協作,通過轉移成熟的技術等手段盡可能地與現地公司展開合作,利用現地資源以降低成本,實現了從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化戰略向全方位全球化戰略的轉變,開始了真正意義的全球化戰略。

(四)第4階段:以繼承、突破、發展、演變為特征本土化戰略階段 (2001年~現在)。為了長久地保持市場占有率,加速對現地市場產品的開發,豐田公司開始針對某一區域市場的實際需求,建立“研究與開發—商品企劃—生產—銷售—售後服務”這一作為成熟企業必備的良性循環體製,實現本土化發展。

二、豐田汽車公司的國際化經營管理實踐

(一)製定差異化的海外市場策略

政府、市場以及競爭廠商一直是限製豐田公司海外擴張的主要製約因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三者的製約力各不相同。豐田公司在選擇進入特定的海外市場後,根據進入期、提高收益期、本土化和穩定發展期四階段的發展特點,製定不同的策略逐一應對來自各方麵的挑戰。

以中國市場為例,豐田公司在中國經曆了漫長的進入期以後,快速崛起的中國市場引起了豐田公司總部的重視,1964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直到1990年一直處於市場進入期。麵對中國政府製定的改革開放政策、國產化政策等,豐田公司認為中國轎車的市場有限,對中國采取了產品出口戰略,而同期針對美國市場采取了直接投資戰略;1990年進入到提高收益期後,中國本地化生產麵臨政策門檻問題,豐田公司采取了建立零部件供應體係、擴大豐田公司售後維修服務問題網絡、對國內企業技術援助和技術轉讓的策略;2000年至2010年的本土化階段,豐田公司更加重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通過與中國兩大企業合資建廠、CSR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等措施,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市場;進入2010年後,豐田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國際化戰略進入後本土化時代,豐田公司將重點放在研發和深化CSR活動上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