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建立“單一窗口”麵臨的瓶頸問題
(一)口岸部門監管能力與服務意識不足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地增長,進出境貨物量大幅上升,加上由於國際合作和國家發展需要,海關管理職能已經從監管、征稅、緝私等傳統領域進一步向環保、知識產權、貿易環境維護等現代領域擴展,海關業務管理變得更加複雜,難度更大,但與此相對應的海關的組織機構、裝備、人力資源則一直保持低水平增長。海關監管能力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一方麵表現在人力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麵海關管理者的知識結構、基本業務技能也越來越不能適應業務的創新和發展需要。同時基層檢驗檢疫部門以各種名目亂收費,“管理者”、“執法者”世俗觀念普遍存在,缺乏服務導向的新型政府理念,國際貿易軟環境丞待改善;另外,外彙管理方式不靈活;物流運輸企業、碼頭企業市場化、專業化程度較低,服務意識不強,這些都成為製約貿易便利化發展的瓶頸。
(二)“串聯式”、“多站式”通關模式,通關效率低
我國通關過程涉及到海關、檢驗檢疫機關、海事、邊防、碼頭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普遍處於強垂直管理、弱橫向聯合的模式,部門間數據共享、協同合作程度比較低,企業完成通關流程需要往返多個部門之間,耗時耗力;且通關手續辦理是串行的,即隻有在前道手續辦好後,才能辦理後一道手續,任何一個環節的延誤都可能導致整個通關過程的延誤。“串聯式”、“多站式”的通關模式延長了貨物在口岸的通關時間,增加了通關成本,以進口通關為例,在數據申報環節,企業需分別通過質檢預錄入係統(CIQ係統)、海關錄入申報係統(QP係統)錄入報檢、報關信息(報關、報檢信息中有50%以上申報內容相同或相似),造成信息重複錄入,工作量大,差錯率高。就查驗環節而言,大多數口岸都沒有建立海關、質檢綜合查驗大樓,貨物在口岸現場不能做到一次移箱、一次開箱、一次查驗;同時,口岸查驗部門工作時間不統一,不能滿足企業對貨物的通關要求,又增加了企業通關成本,降低了通關效率。目前,我國口岸的平均通關時間為2.2天,而香港隻有2.5小時。我國口岸通關效率不高已經成為影響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關鍵症結所在。
(三)數據聯網監管程度低
據統計,目前我國海關需要驗核的監管證件共52種,實現聯網監管的隻有6種,大多數監管證件仍未實行發證部門與海關的聯網數據交換。對於實現數據聯網的監管證件,電子數據和紙麵單證都可以作為海關驗放貨物依據,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準確和及時,減少了企業辦理手續的往返次數。以目前已實現數據聯網的通關單為例,企業報檢成功後,質檢部門將通關單電子數據發送到海關,海關通關作業係統自動比對報關單和通關單數據、比對正常的接受申報,結關後將通關單使用情況反饋給質檢部門,既提高了通關效率,也提高了監管效能。而對於未實現電子數據聯網的監管證件,企業則需要帶紙麵單證多次往返,海關官員需要依靠紙麵審核單證形式進行驗核,需要驗核證件紙麵格式是否與樣本一致,簽章、簽署人是否與文件規定的備案印章、簽署樣本一致,還需要比對證件欄目信息是否與報關單對應欄目邏輯關係是否一致。人工操作的方式已經影響了海關的工作效率,又不能使企業享受到聯網監管帶來的便利,且對貿易便利化進程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四)未與國際慣例接軌
目前,我國貿易主管部門(海關、檢驗檢疫局、外彙管理局等)、運輸部門、銀行和保險部門以及其他貿易相關部門之間業務要求和數據標準不一致、不協調,未與國際慣例接軌,增加了我國開展貿易便利化國際合作的難度。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是在“跨部門、多部門參與”的基礎上實現流程化的、動態的、環形的通關管理。發達國家在通關管理流程的每一個具體步驟都有新的信息、新的分析、新的評估充實和更新企業的信用賬戶,真正做到了實施監控與管理。加強貿易便利化的國際合作,我們首先需要各管理部門在業務流程、數據格式等方麵實現統一和兼容,從技術層麵統一標準,進而才能加強貿易便利化的國際合作,推進貿易便利化的發展。
三、加快構建我國“單一窗口”的路徑探討
(一)建立統一信息平台,支撐“單一窗口”運行
從日本、新加坡、美國經驗來看,建設我國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平台作為支撐,使企業的通關數據能夠通過“統一平台”一次錄入、一次申報,再由“統一平台”將企業的申報數據分別發往海關、質檢、碼頭等多個部門。海關、質檢分別進行審核,並將審核結果反饋到“統一平台”供企業跟蹤查詢,實現數據一次錄入、全程使用,實現部分通關環節從“串聯”向“並聯”轉化。
根據這個模式,除了現場查驗作業,其他的操作幾乎都可以借助統一平台來完成。海關、質檢、外彙等部門及貿易商、物流商等都可以借助這個統一的信息平台來完成通關流程:企業可以通過信息平台提交或修改申報資料、查詢審核結果;海關、質檢等部門可以通過統一平台來受理申報、審核批準並獲取其他部門查驗信息;理貨、船代等部門可以通過統一平台獲取貨物放行、提貨信息;通過統一平台可以實現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