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互聯網世界的“鬥士”
環球經營人物
作者:張銳
掃描中國互聯網領域,沒有人比周鴻禕更令對手驚恐;遍尋中國互聯網行業,沒有人比周鴻禕更讓同行痛恨;瀏覽中國互聯網江湖,沒有人比周鴻禕更遭人唾罵。
置身於高手雲集的IT王國,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屌絲”,周鴻禕不斷地發動徹底顛覆和改寫固有商業規則與盈利模式,並主導和引導著互聯網行業的進化與優化,而在中國龐大的互聯網家族中,周鴻禕掛帥的360,也絕對算得上一朵爭相鬥豔的奇葩。
不安分的研究生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青石鎮邊街村秀才灣——如同這個地點的名字那樣,自高考恢複以來至今,這裏走出了很多名國內知名大學的莘莘學子。不過,在這些學業嬌子中,像43歲的周鴻禕那樣通過自己後來打拚而成為名人的並不多,因此,走進秀才灣附近的十裏八村,提起周鴻禕,眾鄉親們都會齊刷刷地豎起大拇指。
高中的時候周鴻禕獲得過全國物理競賽獎,很多大學都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其中父母最看中的是一所著名大學的食品工程專業,因為經曆過吃不飽飯的年代,父母親非常樸素地認為這個專業以後不愁飯吃。但周鴻禕硬是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西安交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那時,周鴻禕的想法其實很簡單——能夠編寫軟件。
對於計算機的熱愛應當啟蒙於周鴻禕在大二時所讀到的《矽穀熱》這本書。在這本充滿創業人物傳奇色彩的書籍中,周鴻禕第一次對老師口中的比爾·蓋茨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了解,第一次知道了惠普公司創始人比爾·休利特,第一次走近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第一次讀到了英特爾掌門人安迪·格魯夫的故事……,同時半導體、個人電腦、BASIC、軟件這些聽上去既陌生又神奇的字眼紮進了周鴻禕的腦海,那種青年時期對自由和創造的渴望之火在周鴻禕心中砰地引燃。
由於成績特別優異,本科畢業後周鴻禕獲得了被保送上西安交大研究生的機會,不過,在選擇專業時,他沒有選擇計算機專業,而是看中了工商管理專業,理由是自己將來準備開電腦公司,總該學點兒管理學。因此,在研一時期,周鴻禕基本上將所有時間都放在了圖書館,從《Z理論》到《追求卓越》,再到《尋求優勢》,隻要是導師推薦的書籍,周鴻禕都看了個遍。
研二的時候周鴻禕就沒有那麼規矩了,因為他開發出了一個可以幫助電腦殺毒的殺毒卡,而且這款殺毒軟件獲得了全國“挑戰杯”二等獎,周鴻禕的商業信心由此大增。那段時間,除了在校園中穿梭地兜自己的殺毒卡外,周鴻禕還跑到了北京的中關村,向瑞星和聯想等多家公司推銷自己的產品,但不是被人嗤之以鼻,就是拒之門外。商業之門一旦開啟並不會簡單地關閉,殺毒軟件夭折一個月之後,周鴻禕又與幾個朋友合夥在離西安交大校園的不遠處開了一家“信息軟件公司”,主要業務是進行平麵創意設計;然而,由於合夥人內訌,信息軟件公司運營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宣布解散。此時的周鴻禕可謂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蒼涼之感。
遊子的心總會有落定的時候。近兩年的闖蕩不僅欠了一屁股債,而且周鴻禕也知道該是回到學校拿學位的時候了,為此,周鴻禕又回到了教室,繼續完成他的研究生學業。到他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周鴻禕拿到了南方一家銀行的offer,月薪是3000元,但周鴻禕最終還是選擇了月薪隻有800元的北京方正電腦公司。此時的周鴻禕其實明白,北大方正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軟件公司,比聯想、四通還要牛,進去之後能夠繼續編寫軟件程序,實現自己學時的未竟之夢。果然,在北大方正,周鴻禕幹得如魚得水,三年不到的時間,他就從程序員一路提到項目主管、部門經理,乃至事業部總經理。也正是在北大方正,周鴻禕有了創業的新發現。
最悔恨的事
雖然1990年代末期互聯網在一般人的腦海裏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在北大方正,互聯網卻成為了技術人員熱議的詞語,電話撥號上網已經成為不少員工進入虛擬世界的一種普遍方式。不過,在與同事聊天中,周鴻禕發現許多人覺得上網時輸入www開頭的網址太複雜,而且稍一不慎就出錯誤,既費時也費神,說者無意,聞者有心。周鴻禕強烈地感覺到了中文網址將會是一個全新的大市場,一夜未眠之後,周鴻禕作出了辭職的決定。
為了節約成本,也的確是由於創業資金不足,周鴻禕將公司的辦公地址設在了北京南城租來的家中。白天,周鴻禕與幾個創業夥伴忙著編寫程序,晚上又必須將機器拆散騰出空來休息,雖然隻有兩居室的房子總顯擁擠與狹窄,但大夥在一塊工作卻感到了充實和暖和。周鴻禕將公司的名字取名為3721,據他的解釋,就是湖北的一句方言“不管三七二十一,幹了再說”。的確,由於自有原始資金的有限,3721在開張不到一年就遭遇資金告急之困,好在當時互聯網發展進入高潮,一家名為IDG的風投公司在聽了周鴻禕的願景描述後,慷慨注資25萬美元,3721得以存活下來。
3721主要為用戶提供網絡實名中文上網服務。所謂“中文上網服務”,就是上網者隻要在地址欄裏輸入中文關鍵詞,3721就及時提供相應的英文網址,由此給網友特別是英語水平一般的人提供方便。在此基礎上,3721發展出了搜索排名、網址出售等盈利業務。出於周鴻禕的意外,3721受到了人們的狂熱追捧。麵世的第二年,3721的網絡實名服務覆蓋了當時90%以上的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天使用量超過8000萬人次,並擁有超過60萬的企業客戶,占據中國付費搜索市場40%的市場份額,次年,3721為周鴻禕帶來了高達2億元的銷售額。
巨大的利潤空間與贏利能力引來了國內無數軟件工具商對3721的爭相模仿,泥沙俱下之下周鴻禕感到了競爭的壓力與生存危機。為了阻止跟風者的商業腳步,周鴻禕選擇與微軟合作,將中文上網小插件直接捆綁進IE瀏覽器,全麵預裝進用戶電腦。後來,3721又與共享軟件、流量很大的個人網站合作,做插件推廣、彈窗廣告,甚至有些窗口無法關掉。由此開創了病毒式推廣的先河。
“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汙濁就會泛濫開來。緊跟3721的腳步,以類似病毒的方式安裝的插件層出不窮,這些軟件廠商多達幾百上千家,其做法與周鴻禕如出一轍: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軟件安裝進用戶電腦,這些插件通過自我複製和病毒變種的方式異常頑固地停駐在用戶的電腦上,並難以卸載。的確,最終的結果是,3721的市場地位得以鞏固,但“3721來到世間,它的每一個毛細血管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一個流氓得逞了,千百萬個流氓便誕生了!”等來自四麵八方的罵聲鋪天蓋地地湧向了周鴻禕。3721得到了商業利益,周鴻禕卻背上“流氓軟件之父”的惡名。
就在周鴻禕與眾多“流氓軟件”苦苦周旋時,半路又殺出了兩個超級對手——CNNIC與百度。帶有半官方性質的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業務肇始也是3721賴以起家的中文域名,與3721的草根身份有所不同的是,CNNIC是當時億萬用戶眼中的正牌軍。因此,仰仗著自己特殊的地位,CNNIC 萌發了收編3721的意圖。其實,周鴻禕對收編一事並不抗拒,當時也想著與對方合作將網絡實名的蛋糕做大。但是,由於CNNIC的苛刻收購條件最終讓周鴻禕反目,由此引發了雙方後來的一場對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