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實施對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影響
大趨勢
作者:郭進 楊建文
金融危機後,美國意識到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出台了“再工業化戰略”,努力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占領未來全球製造業的製高點,新一輪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由此拉開了大幕。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如果成功實施,將會在高新技術和清潔能源基礎上發展出新的產業並製定出新的技術和環保標準,這將對我國“世界工廠”的國際分工定位產生重大影響,因而需要仔細研究,認真應對。
一、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由來實質
“再工業化”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提出,當時主要針對德國魯爾、法國洛林、美國東北部和日本九州等重化工業區的產業改造和區域經濟重振等問題。之後這一概念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豐富。80年代初期,“再工業化”的主要內容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再工業化”強調的是產業結構要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要素和產品,以及服務於新市場以新技術創新為主的產業轉型。而現在的“再工業化”是指通過政府行為複蘇製造業等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和發展工業,包括改造提升現有工業和發展新工業的過程。
此次的再工業化戰略與90年代的戰略有很大的關聯性。從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就出台了一係列鼓勵製造業發展的計劃和法案,比如1990年的“先進技術計劃”、1993年的“先進製造技術計劃”、1997年的“下一代製造——行動框架”、1998年的“集成製造技術路線圖計劃”、2004年的“鼓勵製造業創新”總統行政令、《2004年製造技術競爭能力法》。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意識到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比重過低帶來的問題,提出了“振興製造業”的口號。2008年聯邦政府推出了旨在使美國經濟重歸實體經濟的“再工業化”戰略,2010年8月奧巴馬正式將《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簽署為法律,並推出《鼓勵製造業和就業回國策略》,積極支持製造業回流,重振製造業競爭力並恢複在過去10年中失去的560萬個就業崗位。與擴大製造業出口市場相應,聯邦政府又推出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鼓勵科技創新,進一步鞏固美國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產品的領先地位。
美國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內容的“再工業化”戰略,雖然基本延續了以往加強工業部門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內涵:整個再工業化戰略定位在高端技術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領域,實現與新興經濟體的錯位競爭;切入點是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重點發展的是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科技、醫療、環保、海洋和空間技術等新興產業。“再工業化”並不是傳統工業的簡單複蘇和回歸,而是以數字製造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實質是一場產業革命。
二、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現路徑與實施效果
(一)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實現路徑
其一,出台法案或計劃,從國家層麵推動再工業化戰略。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特點是所有的相關政策基本都通過法案或者國家計劃的形式頒布。在政府和市場之間,采取政府製定遠景規劃、落實法律規範,通過市場之手實施的路徑,政府並沒有過於幹預市場主體的微觀運行。具體的政策包括四類:一是直接救市措施;二是再工業化總體戰略規劃;三是新能源戰略政策法規;四是戰略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法規。具體分類見下表。
其二,綜合采取各種措施,落實再工業化戰略。美國政府綜合采取各種措施,落實再工業化戰略。首先是明確產業定位。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沒有麵麵俱到,而是基於比較優勢,有所側重,把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作為再工業化的突破口,重點扶持新能源、先進材料、精密儀器、電子產品和運輸工具等行業;對紡織、服裝、家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采礦、鋼鐵、造紙等資源型行業,僅僅給予適當的貿易保護。其次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勵科技創新。美國政府通過了《2009年美國複蘇與再投資法案》,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和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等投入133億美元,鼓勵科技研發和創新。教育方麵則向理工科教育傾斜,製定了專門針對產業工人的教育培訓計劃。第三是將中小企業視為再工業化的主要載體重點扶持,從加強貿易拓展、方便貿易融資和強化貿易規則三方麵扶助美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其三,積極救助製造企業,夯實再工業化戰略載體。金融危機暴發後,美國政府采取短期經濟刺激和貿易保護相結合的辦法,積極救助製造企業:一是積極救助大型企業,通過定向財政援助政策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緊急救援高盛等重要金融企業,緩解市場短期流動性問題,控製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同時對身陷破產邊緣的大型製造企業如通用公司等采取政府直接救助的辦法,確保其生存。二是吸引海外企業回歸本土,利用稅收優惠和政府扶持政策,一方麵取消美國公司海外業務的稅收優惠,另一方麵為回歸本土的企業和高端製造業提供土地和稅收等方麵的優惠。三是成立總統出口委員會,提出“國家出口倡議”,出台 “購買美國貨”、“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幫助美國企業爭奪出口市場。這一係列措施,使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製造業受到保護和刺激,挽救了深陷危機的經濟和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