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美國還在彙率方麵極力逼迫人民幣快速升值。據2010年人民幣彙率壓力測試結果,人民幣短期內若升值3%,中國家電、汽車、手機等出口企業的利潤將下降30%—50%,許多中小企業將因此虧損,進而引發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流向成本更低、利潤更高的東盟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這種產業轉移趨勢已經顯現。
(三)再工業化戰略將進一步顯現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優勢
中國過去30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於成功對接國際需求並迅速融入全球產業體係,“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僅是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基礎條件,其核心還是“技術紅利”。這種通過招商引資贏得“技術紅利”的模式帶來的後果是:首先,雖然中國在製造業總量上超過美國,但在增長質量上遠遠落後於美國。2010年美國製造業產出略低於中國0.4%,但美國製造業隻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製造業從業人數約1億人,中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4.38%,差距巨大。其次,美國製造除擁有眾多世界品牌外,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基本控製在以歐美資本為主的跨國公司手中,中國製造更多集中於產業鏈低端或是某一細分市場中,承擔的是“代工工廠”的角色。第三,中國製造所需的生產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靠進口,其中光纖製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製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依靠進口。
在這種競爭基礎上,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將會進一步顯現對中國的技術優勢。無論是基礎的鋼鐵、造船工業,還是技術、資本密集的飛機設計與製造、航天工業,美國各領域的技術均全麵領先中國,甚至遠超世界各國。再工業化戰略中推廣和應用的未來製造業的領軍技術如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AI)、3D打印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幾乎全出自美國,而且美國已經形成產、學、研良性互動機製,未來中國產業發展要想趕超美國,彌補技術鴻溝是唯一選擇。
(四)再工業化戰略將倒逼中國經濟轉型
技術瓶頸製約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增幅空間,在沒有技術優勢的情況下,中國隻能通過增加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中國“人口紅利”、“資源紅利”行將耗盡,並日益麵臨其他發展中國家更低的要素成本競爭。高端上不去、低端守不住,中國將失去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動力。更關鍵的是,雖然製造業對中美兩國都至關重要,但中國經濟對製造業的依賴程度顯然遠大於美國。以2011年為例,中國製造業占工業的比重為86.94%,美國為74.65%,中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為34.65%,美國約為11.49%。因此,製造業疲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遠大於美國。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歐發達國家為應對危機紛紛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改變高負債的消費方式,減少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需求。中國原有的高儲蓄——高投資——高產能——高出口——高外彙儲備——高貨幣供給的經濟增長鏈條因此被打破,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積壓,產能過剩矛盾凸現,帶來大量經濟和社會問題。而中國多年來形成的外需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不可能立刻轉變,隻能通過“出口轉內銷”策略消除庫存,為此中國推出了4萬億投資以刺激經濟。但這種擴內需的方案仍是在傳統技術水平上對傳統製造業的刺激,大幅度投資刺激經濟不但沒有去除庫存,反而扭曲了供求信息,帶動鋼材、水泥等行業產能增加,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矛盾,並給中國帶來金融危機的隱憂。同時,與新能源戰略配套的全球碳排放、碳關稅等技術標準的實行,將會給中國製造增加巨額的環境交易成本,從而使“中國製造”徹底失去國際競爭力。因此,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很大程度上不是我們的主動選擇,也不是權衡成本的問題,而是未來是否有發展空間的戰略問題,所以更為緊迫。▲
參考文獻:
[1]趙剛.美國再工業化之於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啟示[J].中國科技財富,2011(17).第20-22頁.
[2]唐誌良,劉建江.美國再工業化對我國製造業發展的負麵影響研究[J].國際商務,2012(2).第12-20頁.
[3]郎鹹平. 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M].東方出版社,2010.
[4]胡遲.論“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以2010年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0(65).第3-16頁.